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债权债务 > 债的种类 > 民间借贷 > 民间借贷能否用工资卡作抵押

民间借贷能否用工资卡作抵押

时间:2024-11-16 浏览:7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90835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进行民间借贷时,出借人有可能会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的,而借款人可以提供一些财产作为抵押物,那么民间借贷能不能用工资卡作抵押?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解答,希望以下的知识对读者有所帮助。

民间借贷中工资卡是否可用作抵押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工资卡并不具有财产价值,因此不能作为抵押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规定,可以抵押的财产包括抵押人所有的房屋、机器、交通运输工具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的抵押财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下列财产可以作为抵押:

  1. 抵押人所有的房屋和其他地上定着物;
  2. 抵押人所有的机器、交通运输工具和其他财产;
  3. 抵押人依法有权处分的国有的土地使用权、房屋和其他地上定着物;
  4. 抵押人依法有权处分的国有的机器、交通运输工具和其他财产;
  5. 抵押人依法承包并经发包方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权;
  6. 依法可以抵押的其他财产。

抵押人可以将上述财产一并作为抵押。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的不可抵押财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下列财产不得作为抵押:

  1. 土地所有权;
  2. 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但根据本法第三十四条第(五)项、第三十六条第三款的规定除外;
  3. 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
  4. 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有争议的财产;
  5. 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
  6. 根据法律不得抵押的其他财产。

民间借贷利率的计算方法

1. 没有约定利息

如果借贷双方在借款合同中没有约定利息,出借人就不能要求借款人支付借期内的利息。

2. 利息约定不明

如果借贷双方都是自然人,并且在借款合同中对于利息约定不明,出借人不能要求支付借款内的利息。如果借款方是法人或其他组织,借贷双方在借款合同中对借贷利息约定不明,出借人可以主张利息,并根据借款合同内容、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一定的借款利息。

3. 利息率的规定

如果借贷双方在借款合同中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可以要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

如果借贷双方在借款合同中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24%但未超过36%,这种年利率的约定是有效的,但超过年利率24%部分不受法律强制保护,当事人可以自愿决定是否偿还。

如果借贷双方在合同中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可以要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如何预防和解决民间借贷纠纷

    如何预防和解决民间借贷纠纷。首先强调了出借人在借款前需考察借款人的信誉和经济状况,避免风险。接着指出需谨慎对待高额利息承诺的借贷,并重视担保和抵押来降低借贷风险。同时,签订规范的借款合同并妥善保管,注意催要并及时起诉,以避免借贷纠纷或解决纠纷时保护自

  • 房产抵押民间借贷的风险评估

    房产抵押民间借贷的风险评估问题。文章指出,评估风险涉及虚假评估报告和抵押物价值高估或低估的问题;租赁权对抗风险表现在抵押物处置困难和租金收入难以获取;登记风险涉及虚假登记和“一物多押”;优先受偿风险中存在例外情况;抵押物价值风险涉及市场价格波动;变现

  • 房产证抵押的登记手续及相关法律知识

    关于房产证抵押的登记手续及相关法律知识。在银行办理抵押贷款时,登记手续因地区而异;民间融资借贷办理抵押时,必须办理相关登记手续以确保抵押物的优先处置权。办理房地产抵押登记需提交一系列文件,包括身份证明、抵押合同等。登记机关审核后,会在房屋所有权证上作

  • 个人房产抵押贷款如何办理

    个人房产抵押贷款的办理流程,包括房产评估、准备申请材料、提交贷款申请、审核贷款和签订合同等步骤。还讨论了民间借贷与诈骗是否属于民刑交叉的问题,指出需要根据行为人的主观故意、手段、后果等因素进行法律认定。另外,欠款还不上一般不会直接导致被拘留,属于民事

  • 如果征信不好用房子抵押贷款能贷下来吗?
  • 房产抵押担保期限2年过了还能起诉吗怎么办
  • 别人用我的房子抵押贷款配偶要签字吗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