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知识产权法 > 著作权法 > 著作权纠纷 > 原创被他人抄袭该怎么维权

原创被他人抄袭该怎么维权

时间:2024-08-10 浏览:6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91589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合法的著作权是受法律保护的,我国对原创作品的保护是比较重视的,而有些人会抄袭他人的原创作品,那么原创被他人抄袭该如何维权?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解答,希望以下的知识对读者有所帮助。

如何维权原创作品被抄袭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当原创作品被他人抄袭时,这属于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原创人有权向著作权管理部门投诉,并要求抄袭者承担侵权责任。

侵权行为的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对于以下侵权行为,应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如果侵害损害了公共利益,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并可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还可以没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如果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侵权行为的具体情形

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以下行为属于侵权行为:

  1. 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表演、放映、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作品,除非本法另有规定。
  2. 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
  3. 未经表演者许可,复制、发行录有其表演的录音录像制品,或者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表演,除非本法另有规定。
  4. 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除非本法另有规定。
  5. 未经许可,播放或者复制广播、电视,除非本法另有规定。
  6. 未经著作权人或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故意避开或破坏权利人为其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采取的保护著作权或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技术措施,除非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
  7. 未经著作权人或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故意删除或改变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除非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
  8. 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

如何认定抄袭行为

抄袭是指将他人的作品当作自己的,完全照抄他人作品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形式或内容的行为。抄袭是严重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但在著作权审判实践中较难认定。

认定抄袭的标准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认定抄袭一般应遵循以下两个标准:

  1. 被抄袭的作品是否依法受《著作权法》保护。
  2. 抄袭者使用他人作品是否超出了“适当引用”的范围。

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给××市版权局的答复对抄袭行为的形式进行了初步认定。根据该答复,抄袭行为可以分为低级抄袭和高级抄袭。低级抄袭是指原封不动或基本原封不动地复制他人作品,而高级抄袭则是指经过改头换面后将他人受著作权保护的独创成分窃为己有。低级抄袭的认定相对容易,而高级抄袭则需要经过认真辨别,甚至可能需要专家鉴定。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未批先占:是否合法?如何维权

    关于未批先占行为的问题,首先阐述这种行为在法律上的性质及其可能的法律风险。接着介绍了如何识别这种侵权行为,以及被侵权者应采取何种维权途径和策略。包括法律救济手段,行政途径等维权渠道以及常见的证据收集和应对策略等细节问题。提醒人们要重视自身的合法权益,

  • 剽窃图片是否构成侵犯著作权

    剽窃图片是否构成侵犯著作权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未经许可剽窃他人图片属于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侵权者需承担民事责任。文章还列举了构成侵权的其他行为,并强调了认定抄袭时需要注意与利用思想、客观事实、合理使用和巧合的区别。

  • 集体管理:信托关系而非代理

    集体管理在著作权领域的作用,指出其并非简单的代理关系,而是信托关系,旨在最大化权利人的利益。文章强调了著作权人需要有版权意识,同时介绍了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作用和法律依据。修改草案旨在解决海量作品授权和权利人无法行使著作权的问题,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可

  • 不属于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法律的民事责任

    我国《著作权法》及相关条例中关于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的民事责任。对于未经软件著作权人许可的侵权行为,如果未构成犯罪,则应视情况承担民事责任,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等。同时,软件开发者因表达方式有限而开发的与已存在的软件相似的软件,不

  • 设计方案的著作权保护及侵权行为
  • 商标侵权维权的法律程序
  • 著作权侵权的诉讼时效及其适用范围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