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商号权的规定分散在各个法律中,因此商号权的救济方式也较为多样化。其中,行政救济是一种主要的救济方式。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作为商号管理的主要部门,当商号权受到侵害时,可以寻求行政救济。
从侵权责任的角度来看,侵害商号权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因此,商号权的救济还可以通过司法途径进行。当商号权受到侵害时,可以向人民法院和仲裁委员会寻求司法救济。
根据《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七条的规定,企业名称应由字号、行业或经营特点、组织形式依次组成。企业名称应冠以企业所在地行政区划名称。但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的企业可以不冠以企业所在地行政区划名称,包括规定第十三条所列企业、历史悠久、字号驰名的企业以及外商投资企业。
根据该规定,企业可以选择字号,字号应由两个以上的字组成。企业有正当理由可以使用本地或异地地名作为字号,但不得使用县以上行政区划名称作为字号。私营企业可以使用投资人姓名作为字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的规定,经营者不得实施以下混淆行为,以避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
商号权与商标权冲突的法律现象。当前,我国法律对商号权的保护存在不足,导致商号权与商标权发生冲突。文章提出解决建议,包括灵活运用现有法律规定、赋予商标和商号合理的法律地位、完善商号与企业名称的定位、借鉴国际做法制定相关法律、构建统一的商号法律保护体系以
商号权的法律定义和主体。商号权是商事名称权,指商人对其商号所拥有的权利,包括使用权和专用权。商号权的主体是独立商品生产经营者,不允许多个商事主体共有一个商号权。商号权的客体是依法核准注册的商号,不同国家对此有不同规定。商号权具有人身权和财产权双重属性
商号的取得方式以及商号权的保护内容。商号的取得方式分为使用取得主义、登记对抗主义和登记生效主义三种。商号权包括使用权、禁止权、转让权和许可使用权等,具有人身权和精神财产权属性。我国法律虽未明确规定商号权,但对商号权的保护逐渐重视。
商标与商号的定义、权利冲突的本质、产生原因及构成要件以及判断标准。商标与商号权利冲突的本质在于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有合法的形式权利,导致利益冲突。产生原因包括知识产权特点、地域性影响、法律制度不完善等。我国采用“混淆标准”作为判断标准,解决此类冲突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