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域名纠纷案件时,需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来认定被告注册、使用域名等行为构成侵权或不正当竞争:
原告请求保护的民事权益必须是合法有效的。
被告域名或其主要部分构成对原告驰名商标的复制、模仿、翻译或音译,或者与原告的注册商标、域名等相同或近似,足以造成相关公众的误认。
被告对该域名或其主要部分不享有权益,也没有注册、使用该域名的正当理由。
被告对该域名的注册、使用具有恶意。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被告具有恶意的情形包括:
被告为商业目的将他人驰名商标注册为域名。
被告为商业目的注册、使用与原告的注册商标、域名等相同或近似的域名,故意造成与原告提供的产品、服务或者原告网站的混淆,误导网络用户访问其网站或其他在线站点。
被告曾要约高价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转让该域名来获取不正当利益。
被告注册域名后自己并不使用也未准备使用,而有意阻止权利人注册该域名。
被告具有其他恶意情形。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被告能够举证证明在纠纷发生前其所持有的域名已经获得一定的知名度,且能与原告的注册商标、域名等相区别,或者具有其他情形足以证明其不具有恶意,人民法院可以不认定被告具有恶意。
如何起诉不知道侵权人身份信息的问题。在起诉前,原告需满足一定条件,包括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明确的被告等。当不知道侵权人身份信息时,可通过网络收集信息或向公安机关求助。起诉时需提供原告和被告的诉讼主体资格证据材料、侵害行为证明材料、人身或财物损害证明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域名争议解决办法中违反相关规定的情形。主要包括域名与投诉人名称相同或相似且足以导致混淆、域名持有人无合法权益以及恶意注册或使用域名等情形。同时,相关法律条款对于投诉支持条件和恶意注册或使用域名的情形也进行了阐述。
商标与商业域名权利冲突的法律争议形态,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关于将他人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注册为自己的域名引发的争议,包括恶意注册、意外巧合和合理注册三种情况。第二类是域名与商标相互注册引发的争议,也称为域名的反射劫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高知名度域名
如何认定商标权案件的共同侵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和商标法相关规定,共同侵权人需承担法律责任,包括连带责任和平均承担赔偿责任。判定商标侵权行为需考虑被告的主观过错、商标的相同或相似性判断以及商标标识的显著性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