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五条
房屋征收部门与被征收人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就补偿方式、补偿金额和支付期限、用于产权调换房屋的地点和面积、搬迁费、临时安置费或者周转用房、停产停业损失、搬迁期限、过渡方式和过渡期限等事项,订立补偿协议。
补偿协议订立后,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补偿协议约定的义务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提起诉讼。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六条
房屋征收部门与被征收人在征收补偿方案确定的签约期限内达不成补偿协议,或者被征收房屋所有权人不明确的,由房屋征收部门报请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按照征收补偿方案作出补偿决定,并在房屋征收范围内予以公告。
补偿决定应当公平,包括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有关补偿协议的事项。
被征收人对补偿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1、实际补偿标准及范围与被征收人心理预期存在差距
目前各地都对集体土地征收制定了补偿规定,一般是按被征用地前3年平均产值一定幅度的倍数,房屋安置补偿由县级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办法和标准制订;因为规定中存在着一定的幅度,在实际执行中,征收人可能考虑整体征收费用,出于降低成本,不一定是按最高标准倍数予以补偿,土地上的房屋考虑折旧等因素,补偿标准可能大大低于被征收人心理预期,被征收人不服即出现争议。
2、政府机关工作失误
集体土地征收补偿行政案件,其产生纠纷并导致行政诉讼,往往就有因为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工作失误而造成,一些地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工作不认真负责,如上述案例1,因核发土地承包使用权证时未严格审查核实,导致“一地两证”极不严肃的被动情况,最终因争夺征收补偿引起行政诉讼。
3、执法方式不当
一些征收拆迁单位缺乏大局意识和工作耐心,缺乏人性化的工作方式,在拆迁工作中,甚至雇佣一些社会无业人员,采取停水、停电、阻断交通、夜间突击拆迁等手段,违法强征强拆,方法简单粗暴,导致矛盾激化,形成对峙局面。
4、后续安置补偿工作不妥当
安置补偿的后续工作不到位,也是造成土地征收补偿纠纷行政诉讼的一个原因;有些地方不严格执行国办发明电[2010]15号文件“先安置后拆迁”的规定;在集体土地征收中,计划将被拆迁人安置进城或统一集中安置到固定地点的安置房,农民随即让出土地、迁出房屋,但在约定交付期限到期后,补偿款未足额到位、安置地点或安置房迟迟无法落实,形成后续工作无人问津的局面,导致被拆迁人长期处于无法安定生活的状态;或者是虽然提供了安置房,但安置房地点有变或存在质量问题而令被拆迁人不满意,被拆迁人感觉被欺骗,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而将政府诉至法院。
城中村改造补偿的维权途径及相关补偿方式。被征收人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来维权。补偿方式包括宅基地置换、临时安置费和搬迁费、地上房屋补偿款和装修款、停产停业损失、拆迁奖励、电器移机费以及其他补偿或补助。各村可根据基本标准或参考标准制定补偿方案
被征收人在收到征收补偿决定书后的应对措施。如对被征收人对决定书有异议,可在规定期限内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补偿决定需公平,包括与补偿协议相关事项。若被征收人不满意,可依法申请复议。拆迁中停产停业损失补偿范围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费用损失,如设备搬迁
商铺拆迁与住宅拆迁补偿之间的区别,强调商铺拆迁需补偿停产停业损失。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商铺拆迁如何争取更高赔偿款的策略,包括谈话技巧、精心设计行政诉讼以中止行政裁决等。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争取更高补偿,保护自身权益。
拆迁补偿问题引发的纠纷属于行政纠纷,应通过行政诉讼解决。文章明确了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及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法律特征,包括法律行为、法律平等性、合法必须性、法律效力及双务有偿性等。在履行协议过程中发生纠纷时,协议条款将成为解决纠纷的主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