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行政与行诉 > 行政诉讼法 > 行政诉讼法律法规 > 我国法律对采访权是否有规定

我国法律对采访权是否有规定

时间:2021-10-22 浏览:1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94815
当前社会中,记者作为公众的一员会以各种手段采集信息,涉及到需要从他人那里获取的信息。那么,我国的宪法采访权是否有规定?对于这个问题,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进行相应的解答,以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以下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一、我国法律对采访权是否有规定

关于采访权,在我国宪法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采访权与个人的人身权利的冲突,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权利,都有权自主决定是否和如何向社会公开显示自己的行为和形象,包括自主决定是否被拍摄、录音,并向社会公开。因此在使用拍摄、录音这样的信息收集段时,要根据针对性、活动性质、公共利益的需要等,区别对待。

《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三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首先,采访权要受到来自国家公权法律,如有关国家安全的法律、保密法律、诉讼法律的限制。比如法定的不公开审理的刑民事案件,就不能对庭审活动进行采访。

其次,采访权要受到民事私权法律的限制,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一些权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约束、限制采访权,如名誉权、隐私权和宁居权等。

二、采访权相关规定

如今新闻界还不存在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众说纷纭。在如今的新闻法理论上,“采访权”多被界定为一种新闻记者的“个体权利”。比较流行的有下列三种定义:

一是:“采访权指新闻工作者在法律不禁止的情况下在任何公共空间搜集新闻信息并自主选择记录方式的权利,或新闻工作者有权要求法律规定有义务公布信息的采访对象提供真实、准确和全面的相关信息,不受他方外力非法地阻止和侵犯,媒体及记者的财产权、人格权受法律保护。”

二是:“采访权是以记者向大众传播新闻为目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选择采访对象和采访方式进行自主调查,获取新闻事实材料的权利。”

三是:“所谓记者的采访权,指记者对重大事件和社会上发生的事件的知情权、报道权和人身权。”

三个定义各有侧重,但都强调了采访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不受他方外力非法阻止和侵犯”、“自由选择采访对象和采访方式”的特点,尤其是在近几年屡屡出现记者采访被打事件的背景下,新闻学者和记者更多提出社会各界要依法保护记者“人身权”,也就是保护记者的“采访权”。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工资条的隐私性质

    工资条的隐私性质。根据国家和宪法对隐私权的法律规定,工资条作为个人信息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但其是否构成隐私需具体分析。国家行政法规规定了员工工资公开化、透明化的要求,员工对于企业制订工资分配方案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同时,侵犯他人隐私可能涉及刑法规定,如

  • 证据交换的时间安排

    我国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证据交换的时间安排。证据交换时间通常在答辩期届满后、开庭审理前,可由当事人协商、人民法院指定或延期举证。在行政诉讼中,被告需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供证据。证据交换时间的灵活性允许人民法院根据案情和证据数量组织当事人在

  • 政府的特性及其法律意义

    政府的基本特性及其法律意义。公共性政府旨在提供公平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法定性政府受宪法法律限制;执行性政府贯彻国家意志;强制性政府以国家强制力保障职能行使。此外,政府职能因市场、社会及自然关系的动态变化而不断变化,并随着公共事务和问题的增多而逐渐扩张。

  • 死刑复核法律监督的依据和职能定位

    检察机关在死刑复核程序中的法律监督依据和职能定位。其法理依据包括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符合国家政策和“审检分立”的精神等。此外,检察机关对死刑复核进行法律监督并不损害“审判独立”的原则,反而有利于维护法治理念和公平正义。关于职能定位,目前仍存在争议,主要

  • 行政法基本原则的两种来源
  • 农民人权的核心内容:平等权和公平对待权
  • 宪法修改的提案主体及历史发展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