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行政与行诉 > 行政诉讼法 > 行政诉讼法律法规 > 我国法律对采访权是否有规定

我国法律对采访权是否有规定

时间:2021-10-22 浏览:1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94815
当前社会中,记者作为公众的一员会以各种手段采集信息,涉及到需要从他人那里获取的信息。那么,我国的宪法采访权是否有规定?对于这个问题,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进行相应的解答,以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以下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一、我国法律对采访权是否有规定

关于采访权,在我国宪法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采访权与个人的人身权利的冲突,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权利,都有权自主决定是否和如何向社会公开显示自己的行为和形象,包括自主决定是否被拍摄、录音,并向社会公开。因此在使用拍摄、录音这样的信息收集段时,要根据针对性、活动性质、公共利益的需要等,区别对待。

《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三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首先,采访权要受到来自国家公权法律,如有关国家安全的法律、保密法律、诉讼法律的限制。比如法定的不公开审理的刑民事案件,就不能对庭审活动进行采访。

其次,采访权要受到民事私权法律的限制,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一些权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约束、限制采访权,如名誉权、隐私权和宁居权等。

二、采访权相关规定

如今新闻界还不存在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众说纷纭。在如今的新闻法理论上,“采访权”多被界定为一种新闻记者的“个体权利”。比较流行的有下列三种定义:

一是:“采访权指新闻工作者在法律不禁止的情况下在任何公共空间搜集新闻信息并自主选择记录方式的权利,或新闻工作者有权要求法律规定有义务公布信息的采访对象提供真实、准确和全面的相关信息,不受他方外力非法地阻止和侵犯,媒体及记者的财产权、人格权受法律保护。”

二是:“采访权是以记者向大众传播新闻为目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选择采访对象和采访方式进行自主调查,获取新闻事实材料的权利。”

三是:“所谓记者的采访权,指记者对重大事件和社会上发生的事件的知情权、报道权和人身权。”

三个定义各有侧重,但都强调了采访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不受他方外力非法阻止和侵犯”、“自由选择采访对象和采访方式”的特点,尤其是在近几年屡屡出现记者采访被打事件的背景下,新闻学者和记者更多提出社会各界要依法保护记者“人身权”,也就是保护记者的“采访权”。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报名

    国家司法考试的报名条件、报名方式及时间。报名条件包括国籍、宪法拥护、民事行为能力、学历及品行要求。特定地区的学历条件可以放宽。报名方式采用网上报名,报名时间为6月15日至7月4日。对于网上报名困难的考生,可于指定时间到指定地点进行现场报名。有特定情形

  • 重视保障人权是宪法发展的共识

    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发展趋势,包括重视保障人权、专门宪法监督、与国际法结合等。同时,文章还涉及国务院的组成和职权、宪法的表现形式、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以及全国人大的职权等内容。此外,文章还介绍了特别行政区制度的相关内容,如行政长官的任职条件、司法机关和法

  • 刑事诉讼的法律主体

    刑事诉讼中的法律主体,包括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的角色与职责。公安机关作为侦查机关,拥有立案权、侦查权和执行权等。人民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拥有侦查权、批捕权、决定逮捕权、公诉权和诉讼监督权。人民法院则是审判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通过二审程

  • 驱逐出境的执行主体

    我国驱逐出境的执行主体及相关程序。根据法律规定,公安机关负责执行驱逐出境的处罚,执行程序包括收缴证件、核实身份、安排出境事宜等。被驱逐出境的外国人必须承担离境费用,如不承担,使领馆或政府将负责解决。执行人员必须监督其离境后方可离开。

  • 行政机关处理自由裁量案件的调解程序及原则
  • 光污染的法律规定
  • 论行政赔偿和行政机关的民事赔偿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