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关于我国《宪法》的修改,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宪法修改的提案主体
根据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宪法修改的提案主体是宪法本身规定的。然而,1982年《宪法》对此进行了全面修改,修改后的宪法规定了宪法修改的提案主体。
宪法的历史发展
1982年《宪法》是对1954年《宪法》的全面修改,并经历了三次全面修改和六次部分修改的历史发展。第一次全面修改是对1954年宪法的修改,通过并颁布了1975年宪法;第二次全面修改是对1975年宪法的修改,通过了1978年宪法;第三次全面修改是对1978年宪法的修改,通过了1982年宪法。
宪法的修正案内容
目前,我国现行宪法共进行了四次修改,通过了共31条宪法修正案。其中,2004年《宪法修正案》规定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内容。
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
撤职案的提出和审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的规定,撤职案的提出和审议需要遵循以下规定。
县长提出撤销个别副县长职务的撤职案
根据监督法第44条规定,县长可以向县人大常委会提出撤销个别副县长职务的撤职案。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提出撤职案
根据监督法第45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可以依法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出撤职案。
撤职案的内容和通过方式
根据监督法第46条规定,撤职案应当写明撤职的对象和理由,并提供有关的材料。撤职案的表决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由人大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的适用
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的适用原则
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当同一机关制定的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时,应适用特别规定。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适用原则
根据《立法法》的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原则上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
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的适用
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当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且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应由国务院裁决。
授权制定的法规与法律规定的适用
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当授权制定的法规与法律规定不一致且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应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的监督权
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享有一定的财政自主权,并对其财政收入和支出行使监督权。
财政收入的自主安排和使用
根据该法第32条第2款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依照国家财政体制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应由自治机关自主地安排使用。
财政预算支出的规定
根据该法第32条第4款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预算支出按照国家规定设机动资金,预备费在预算中不得高于一般地区。
开支标准、定员、定额的制定和批准
根据该法第33条规定,自治机关对本地方的各项开支标准、定员、定额,应根据国家规定的原则,结合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补充规定和具体办法,并分别报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享受
根据该法第32条第3款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在全国统一的财政体制下,通过国家实行的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享受上级财政的照顾。
公民享有的监督权
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享有以下权利作为监督权:
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公民有权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
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公民有权向有关机关申诉、控告或者检举违法和不作为行为。注意:本文根据原文改写,但与原文相似度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