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段,事故发生后,被告人凌某打电话通知其母,让其母叫来自己的女友黄某,并未离开案发现场。在与其母、女友等候120急救车辆抵达现场的过程中,被告人凌某记起自己的驾驶证已过有效期,就让其女友“顶包”报警,黄某报警称系自己驾车撞倒被害人。公安民警抵达案发现场后,见黄某神情紧张且无法复述案发情况,将被告人凌某与黄某带回公安机关做进一步调查。
经民警教育,被告人凌某到公安机关后如实供述了自己疲劳驾驶撞倒被害人林某、指使黄某“顶包”报警意图逃避法律责任的犯罪事实。经福建南方司法鉴定中心鉴定,并经福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认定,被害人林某系交通事故致颅脑损伤死亡,被告人凌某负事故全部责任。
涉嫌交通肇事罪
本案中被告人凌某驾照到期未更换,驾驶未年检的汽车,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并造成了一人死亡的重大事故,因此,被告人凌某构成交通肇事罪。被告人凌某让其女友顶包的行为并不够成逃逸,凌某为逃避交通肇事和无证驾驶带来的法律责任,指使自己的女友黄某“顶包”报警,冒充肇事者,其主观上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就其客观表现而言,被告人凌某在肇事后,虽然曾冒充乘车者而非肇事者,但被告人凌某一直未离开犯罪现场,并且积极拨打急救电话与报警电话对被害人林某进行施救,其在客观上并不存在“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因此,凌某让女友顶包的行为不够成逃逸。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第六十七条第三款之规定,作出如下判决:被告人凌某犯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交通肇事罪中的举证责任分担问题。对于机动车之间的交通事故,举证责任是均等的;而对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或行人之间的交通事故,非机动车或行人的举证责任采取倒置原则。文章还介绍了交通肇事罪的量刑标准。
交通肇事罪的法律定义、构成要件和相关法律依据。该罪行主体是年满16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主观方面是过失。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交通法规并导致重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法律依据包括《刑法》、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通知以及各部门颁布的相关
行人与机动车、非机动车发生事故后的处理方法。行人应立即报警并记录下肇事车辆信息,对于严重伤势的行人要拨打求助电话并采取初步救护措施。遇到肇事逃逸情况应追捕肇事者并寻求周围群众帮助。此外,本文还涉及处理脊椎骨折的注意事项及交通事故住院期间的误工费计算。
酒后肇事逃逸的判定标准,包括行为人在交通事故后逃离现场的各种情形。对于酒后驾车,根据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处罚力度加大,醉酒驾驶将被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对于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累犯,处罚更为严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