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十八条的规定,合同约定履行地点的,以约定的履行地点为合同履行地。
合同对履行地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争议标的为给付货币的,接收货币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交付不动产的,不动产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其他标的,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即时结清的合同,交易行为地为合同履行地。
合同没有实际履行,当事人双方住所地都不在合同约定的履行地的,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合同履行的原则有以下这些:
1、全面履行原则
全面履行原则,又称适当履行原则或正确履行原则。它要求当事人按合同约定的标的及其质量、数量,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履行地点、适当的履行方式、全面完成合同义务的履行原则。依法成立的合同,在订立合同的当事人间具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因此,合同当事人受合同的约束,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应是自明之理。
2、诚实信用原则
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此规定可以理解为在合同履行问题上将诚实信用作为基本原则的确认。从字面上看,诚实信用原则就是要求人们在市场活动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以“诚实商人”的形象参加经济活动。从内容上看,诚实信用原则并没有确定的内涵,因而有无限的适用范围。
3、协作履行原则
协作履行原则,是指当事人不仅适当履行自己的合同债务,而且应基于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协助对方当事人履行其债务的履行原则。合同的履行,只有债务人的给付行为,没有债权人的受领给付,合同的内容仍难实现。不仅如此,在建筑工程合同、技术开发合同、技术转让合同、提供服务合同等场合,债务人实施给付行为也需要债权人的积极配合,否则,合同的内容也难以实现。
4、情势变更原则
情势变更,是指在合同有效成立后,履行前,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原因而使合同成立的基础发生变化,如继续履行合同将会造成显失公平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法律允许当事人变更合同的内容或者解除合同,以消除不公平的后果。情势变更的实质,乃是诚实信用原则之具体运用。
关于缺席审理的处理方式。当当事人接到法院传票后选择不出庭参加案件审理,法院可采取缺席判决或撤诉措施,并由当事人承担相应后果。具体法律规定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第一百四十三条、一百四十四条和一百四十五条规定。
干部身份的确认问题。干部身份在中国仍然存在并涉及到职称认定、工龄审核等方面。干部身份的确认涉及不同情况,包括统招的中专生、大专生和本科生,以及非统招类的毕业生等。要明确身份需要办理相应的手续,例如通过人事组织部门办理干部吸收和录用手续等。此外,买断工
书记员在我国司法体系中的行政地位和法律定位。书记员是人民法院的行政工作人员,负责法庭审理记录等审判辅助事务,其职责受到相关法律的明确规定。担任书记员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包括国籍、拥护宪法、年龄、健康状况、文化程度等。同时,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曾被开除
法庭录音的合法性问题,指出在我国一般情况下法庭不公开录音,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等案件不公开审理时录音不合法。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如哄闹、冲击法庭、侮辱司法工作人员等,并强调了对这些行为的处罚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