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访条例》的规定,信访机构对信访事项作出答复后,并不属于行政行为。如果对答复不满意,信访人不能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但可以向上一级信访机构申请复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访条例》第三十四条的规定,信访人对行政机关作出的信访事项处理意见不服,可以在收到书面答复之日起30日内请求原办理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进行复查。复查请求的行政机关应在收到请求之日起30日内提出复查意见,并以书面形式答复信访人。
如果信访人对复查意见不服,可以在收到书面答复之日起30日内向复查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请求复核。复核请求的行政机关应在收到请求之日起30日内提出复核意见。
复核机关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访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进行听证,并将听证的复核意见依法向社会公示。听证所需时间不计入前述期限。
如果信访人对复核意见仍然不服,并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投诉请求,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和其他行政机关将不再受理。
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的行为,必须具备法律根据,具有从属法律性。如果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或授权,行政主体不得作出任何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具有一定的裁量性,这是由立法技术的局限性以及行政管理的广泛性、变动性和应变性所决定的。
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具有单方意志性,不需要与行政相对方协商或征得其同意,即可依法自主作出决定。即使在行政合同行为中,行政主体在合同的缔结、变更、解除和履行等方面也具有与民事合同不同的单方意志性。
行政行为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具有强制性。行政相对方必须服从并配合行政行为,否则行政主体将予以制裁或强制执行。行政行为的强制性与单方意志性密切相关,没有强制性就无法实现行政行为的单方意志性。
行政行为以无偿为原则,有偿为例外。行政主体追求的是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对公共利益的集合、维护和分配应当是无偿的。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当特定行政相对人承担了特别公共负担或分享了特殊公共利益时,才应该有偿。这涉及公平负担和利益负担的问题。
行政诉讼法中的诉讼程序。包括一审、二审和执行阶段的内容。一审中,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复议决定不服或复议机关逾期未作决定,可在规定时间内提起诉讼。直接起诉必须在知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诉讼程序包括起诉、受理、审理和裁判。二审是上级法院对下一级
行政诉讼中原告所起诉的被告不适格的处理方法,包括法院应告知原告变更被告或裁定驳回起诉的规定。同时,阐述了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情况下,公民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文章还列举了公民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具体情形,并特别指出了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的特殊情况。
行政不作为判决后仍不作为的处理措施,包括采取法律措施对行政机关进行处罚,如罚款、公告等,同时向监察机关或上级行政机关提出司法建议。文章还深入分析了行政不作为的危害,包括行政腐败、政府职能错位以及对行政相对人权益的侵犯。表现方面,主要介绍了依申请和依职
法律咨询中关于合法的行政行为应当具备的条件。行政主体在进行行政行为时,应具备合法资格和地位,符合法律法规,且行政行为应符合行政主体的权限范围、内容合法适当,并遵循法律程序。同时,提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关于行政复议和诉讼的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