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债权债务 > 债的种类 > 高利贷 > 民法典中遭遇网络高利贷如何处理

民法典中遭遇网络高利贷如何处理

时间:2021-10-27 浏览:2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00468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年轻人喜欢在网上借贷,而网络借贷的风险是比较高的,容易遭受高利贷、套路贷等违法犯罪行为的侵害造成损失,那么民法典中遭遇网络高利贷要怎样处理?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民法典中遭遇网络高利贷如何处理

民法典对遭遇网络高利贷如何处理没有规定,而民间借贷司法解释规定,高利贷是不受法律保护的,所以借贷者对于超出法律规定的利息,可以不偿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二十五条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

前款所称“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自2019年8月20日起每月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第二十八条借贷双方对逾期利率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是以不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为限。

未约定逾期利率或者约定不明的,人民法院可以区分不同情况处理:

(一)既未约定借期内利率,也未约定逾期利率,出借人主张借款人自逾期还款之日起参照当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标准计算的利息承担逾期还款违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二)约定了借期内利率但是未约定逾期利率,出借人主张借款人自逾期还款之日起按照借期内利率支付资金占用期间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二、高利贷约定利滚利合法吗

其实,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就会觉得利滚利肯定违法,其实利滚利是否合法,还得看利息有没有超过法律规定来判断:

1、如果说你的前期利率没有超过年利率4倍,重新出具的债权凭证载明的金额就可认定为后期借款本金;超过部分的利息不能计入后期借款本金。

2、要是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4倍,你要是去主张超过部分的利息不能计入后期借款本金的,人民法院就会支持你的。出借人请求你支付超过部分的,人民法院就会不予支持。

除了出借人要求你给超过一定比例的年利率,法院会不支持他以外,要是说你们之前约定的利息也不对的吧,对方同样不能得到法院的支持。

那就是,在你们之间约定的借贷利率要是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4倍以后的那些利息,对方要求给的,闹到法院后,法院是不会支持他的。

这是按照法律上规定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要是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

当然,虽然说法院是不会支持你还他超过利率的利息,但是实际中他还是会找你讨要。所以,他要是找你的话,还对你使用暴力,或者是限制你的人身自由等方式讨债的话,你就可以及时去报警。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高利贷的风险及其法律问题

    高利贷的风险和法律问题。高利贷具有剥削和非生产性质,借款人主要将借款用于非生产支出。在民间借贷中,应注意订立借款合同、收条出具、借款利息、借款用途和担保等法律问题。借款合同应保存借款人身份证明文件,收条应明确记录收款形式;借款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

  • 高利贷怎么处理

    高利贷的处理方法和判定。对于高利贷部分款项,债务人可以不偿还,但本金和合理利息仍需偿还。因高利贷引发的诉讼案件,诉讼时效为三年。因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导致的高利贷可视为恶性债务,但如用于家庭共同生活所需,夫妻双方均需承担还款义务。发放高利贷行为虽不直接

  • 放高利贷属于什么罪

    放高利贷属于什么罪的问题。个人或企业从事高利贷活动,根据不同情况可能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高利转贷罪或集资诈骗罪。同时,高利贷行为容易引发其他刑事犯罪。法律对于超出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四倍的高利贷利息不予保障,因此私人放高利贷不能算作合法的民间借贷活动

  • 高利贷本人还不起担保人是否需要还

    高利贷借款无力偿还时担保人的责任问题,以及高利贷借款的还款问题。当借款人无力偿还高利贷时,担保人需要承担相应的还款义务,但需对合理范围内的借款本金及利息承担保证责任,超出法律规定利率限制的那部分利息可不予负担。对于高利贷借款的还款问题,法律明文规定,

  • 遇到高利贷催收如何处理
  • 放高利贷判刑标准
  • 高利贷要偿还吗,是什么相关规定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