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规范保险合同纠纷案件的审理,并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法院于23日公布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这份司法解释共有6条规定,将于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2009年2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进行了修订。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负责人解释了司法解释的出台目的。他表示:“新修订的保险法进一步加强了对投保人和被保险人权益的保护,广大群众非常关心在新修订的保险法施行前签订的合同能否受到保护。修订的保险法施行后,人民法院将面临许多保险纠纷案件审理中具体适用法律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人民法院在审理保险合同纠纷案件中如何适用新修订的保险法作出规定,以统一司法裁判标准。”
该负责人指出:“从人民法院受理案件情况看,绝大部分是保险合同纠纷,尤其是履行期限较长的人身保险合同产生的纠纷。因此,这个司法解释的适用范围限定在保险合同纠纷案件。”他表示,该司法解释既贯彻了“加强对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利益保护”的立法精神,又符合合同法和保险法的要求。
根据司法解释,保险法施行后成立的保险合同发生的纠纷,适用保险法的规定。保险法施行前成立的保险合同发生的纠纷,除非本解释另有规定,应适用当时的法律规定;如果当时的法律没有规定,应参照适用保险法的相关规定。
此外,司法解释还规定了保险合同成立于保险法施行前但保险标的转让、保险事故、理赔、代位求偿等行为或事件发生于保险法施行后的适用规定。如果保险合同成立于保险法施行前,但保险人主张解除合同,理由是投保人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或者被保险人年龄不真实,那么应适用保险法的规定。
此外,司法解释还对一些期间的起算日做出了特别规定。
保险合同变更的相关法律规定。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可进行必要的变更,分为保险合同主体的变更和保险合同其他记载事项的变更。变更保险合同应当采用法定形式,经过法律程序实施,可采用批注或附贴批单、书面协议等方式进行。
保险合同的概念、性质和特点,包括保险合同的双务性质、射幸性质、标准附合性质和要式性质等法律特征。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设立、变更或终止保险法律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具有经济交换和法律关系的双重属性。文章还对保险合同的形式和订立方式进行了介绍。
保险公司的定义、分类及其相关法规。保险公司是为公众提供风险保障的经济组织,分为人寿和财产两类。保险公司需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并遵守股权持有限制。保险条款和费率需报备并遵守规定,中国保监会有权颁布范本和规范业务行为。保险公司对同一险种应执行
根据我国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如果开发商不按时办理房产证并且违约金过低,购房者可以向法院要求按实际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如果违约金过高,购房者可以要求减少违约金,如果违约金过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