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单位名义构成犯罪的,属于单位犯罪,对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而对单位,判处罚金,并根据犯罪情节决定罚金数额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十条 【单位负刑事责任的范围】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第五十二条 【罚金数额的裁量】判处罚金,应当根据犯罪情节决定罚金数额。
构成单位犯罪要按以下的认定标准:
1、在犯罪过程中所表达的意志是单位整体的意志,要么可以是单位决策机构的决定,要么可以是单位的主要领导为了给单位谋取利益根据其职权所做出的决定。比如根据公司老板要求在生产商品时掺假,这都是单位整体意志的表现,是在单位主体的意志支配下进行的决策,所以犯罪的结果也应该由单位来承担。
2、犯罪活动实施的目的就是为了谋取单位的非法利益,如果是以单位的名义实施犯罪活动却是为了谋取自身私人的利益,比如公司老板示意骗取被保险人保险金,从中获取的钱财由经手的保险人平分,那么就由实施骗保的几个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此时就应该归为自然人犯罪,由犯罪行为人个人来承担法律后果。
所以,如果要认定一个单位构成了单位犯罪,必须是以单位的整体意志为指导,为了谋取单位的非法利益而实施的犯罪活动。
在实践中,单位犯罪屡见不鲜,但是也会出现很多容易混淆的问题,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注意披着单位的形式做着自然人犯罪活动与真正单位犯罪的区别。比如以单位的名义进行犯罪获得以谋取自己私人利益,或者没有经过单位决策机构的同意,执意为单位利益谋取利益而进行的犯罪,又或者是单位的成员私自从事与职权无关的活动,这两种的区别只需要用以上两个标准判断区分即可。
2、区分犯罪团伙和单位犯罪,在我国相关司法解释中,个人为进行犯罪违法活动而设立的企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或者企事业单位设立后却专门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都不以单位犯罪论处,其本质上属于犯罪团伙。
3、单位虽然是一个整体,但是也可以与其他单位构成共同犯罪;也可在单位犯罪框架下数个直接负责人之间构成共同犯罪,以厘清各自责任的大小。
依据《刑法》的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构成单位犯罪,对单位处罚金,而对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而判处罚金的,应当根据犯罪情节决定罚金数额。
刑事案件中罚金的规定及适用对象。罚金制度包括无限额罚金制、限额罚金制、比例罚金制和倍数罚金制。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自由裁量罚金的具体数额。罚金适用于经济犯罪、财产犯罪和某些故意犯罪,对单位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均可判处罚金。缴纳方式及时限有明确规定,不缴纳
代理注册公司的合法性,指出通过代理公司进行垫资是违法行为,涉及资金抽逃可能构成抽逃出资罪。根据相关法律,公司发起人、股东如违反公司法规定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将面临刑事处罚和罚金。而单位犯罪也会受到处罚,并对直接责任人员追究个人责任。
过失犯罪是否影响公务员考试资格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有犯罪记录并受到刑事处罚的人员以及特定情况下的人员不得报考公务员考试,其中包括被开除公职、现役军人、在读非应届毕业生、在职公务员和被辞退未满五年的公务员等。此外,与招录单位在职人员存在特定亲属关
单位犯罪与个人以单位名义进行犯罪的界定。个人以单位名义犯罪不构成单位犯罪,应按照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处理。法律依据为相关法律解释的第二条和第三条。个人为犯罪活动设立的公司等企业,不以单位犯罪论处;个人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