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电力设备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破坏电力设备罪的主观方面要求犯罪行为出于直接故意。
破坏电力设备罪的客体是公共安全。
破坏电力设备罪的客观方面是指故意破坏电力设备,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破坏电力设备罪的法律依据是《刑法》第一百一十八条,该条款规定了破坏电力、燃气或其他易燃易爆设备,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罚。
破坏电力、燃气或其他易燃易爆设备,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将被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破坏电力设备,如果具备以下情形之一,属于刑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造成严重后果,将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过失损坏电力设备,造成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严重后果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将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将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盗窃电力设备,危害公共安全,但不构成盗窃罪的,将被定罪处罚为破坏电力设备罪;如果同时构成盗窃罪和破坏电力设备罪,将依照刑法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对于盗窃电力设备,没有危及公共安全,但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按照盗窃罪等犯罪处理。
盗窃电力罪和破坏电力设备罪的区别。两者罪名和处罚不同,犯罪客体也不同,破坏电力设备罪侵犯的是公共安全,而盗窃电力罪侵犯的是公私财物所有权。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破坏电力设备罪和相关的罪行进行了具体规定和处罚。
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规定。该规定适用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工作。备案原则包括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备案程序要求制定机关在规定时间内报送备案,并需要提交备案报告、正式文本和
挪用公款罪的构成及处理方式。法律规定,挪用公款数额较大且用于个人营利活动构成挪用公款罪,需追缴违法所得。根据不同情况,如挪用时间、是否归还、是否用于营利或非法活动等,对挪用公款罪进行具体认定和处理。追缴违法所得是重要补充措施。
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的认定和相关法律问题。该罪与破坏电力设备罪、重大责任事故罪有所不同。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必须是过失行为且造成严重后果才构成犯罪。电力部门职工违反规章制度造成重大事故应以重大责任事故罪论处。量刑标准根据情节轻重,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