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后,发现不需要逮捕的情况下,必须立即释放并发放释放证明。
(2) 在侦查结束后,发现不应对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下,应当撤销案件。如果犯罪嫌疑人已被逮捕,则应立即释放并发放释放证明。
(3) 提起公诉后,人民法院经审理,如果被判有罪,将执行刑罚;如果被判无罪,应当立即释放。判决的类型如下:
(a) 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
(b) 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无罪的,应当作出无罪判决。
(c) 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四条、第一百六十三条、第二百条
逮捕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任务由公安机关执行。公安机关在接到执行逮捕通知后,必须立即执行,并将执行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公安机关执行逮捕的程序如下:
(a) 对于人民检察院批准或决定、人民法院决定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应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签发逮捕证,并立即执行。
(b) 执行逮捕的人员不得少于2人。执行逮捕时,必须向被逮捕人出示逮捕证,并责令被逮捕人在逮捕证上签名(盖章)或按手印。如果被逮捕人拒绝在逮捕证上签字或按手印,应在逮捕证上注明。
逮捕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后,提请批准逮捕的公安机关、批准或决定逮捕的人民检察院或作出逮捕决定的人民法院,应在24小时内进行讯问。如果发现不应当逮捕的情况,应当变更强制措施或立即释放。对于立即释放的情况,应当发放释放证明。除非有碍侦查或无法通知的情况,应在24小时内将逮捕的原因和羁押的地点通知被逮捕人的家属或所在单位。如果无法通知,应在案卷中注明原因。
如果在异地逮捕,公安机关应当通知被逮捕人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到异地执行逮捕时,应携带批准逮捕决定书及其副本、逮捕证、介绍信以及被逮捕人犯罪的主要材料等。被逮捕地的公安机关应当协助执行。
如果公安机关释放被逮捕的人,或将逮捕变更为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应当通知人民检察院。
刑事诉讼中的法律主体,包括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的角色与职责。公安机关作为侦查机关,拥有立案权、侦查权和执行权等。人民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拥有侦查权、批捕权、决定逮捕权、公诉权和诉讼监督权。人民法院则是审判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通过二审程
普通程序轻伤案件的办理时间及其相关程序和法律知识。涉及立案程序的接受和审查,警察办案的构成故意伤害罪、刑事拘留、逮捕审查、侦查羁押期限和侦查终结等环节,以及自诉制度等其他相关法律知识。根据具体情况和法律规定进行,办理时间没有固定规定,需根据案件实际情
检察院不批捕是否还会被起诉的问题。逮捕不是必然导致起诉的条件,只有当有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存在犯罪事实,并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同时采取其他措施不足以防止社会危险时,才应逮捕。不批捕不代表不起诉或法院不会判刑。不起诉的情形包括情节轻微、证据不足等。总体
公安机关提请检察机关逮捕的程序。公安机关在拘留后三日内制作《提请批准逮捕书》,将案卷材料和证据移送检察院审查逮捕申请。检察院按照规定的逮捕条件进行审查,并在七天内作出决定。公安机关对检察院的不批捕决定可要求复议或复核。检察院若发现公安侦查活动违法,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