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不还属于民事争议,无论借款金额多少,都不能报警。当事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争议,但如果涉及诈骗,则可以报警:
双方当事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友好协商、互谅互让达成和解协议,进而解决纠纷。
在有关组织(如人民调解委员会)或中间人的主持下,在平等、自愿、合法的基础上分清是非、明确责任,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促使双方当事人自主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
纠纷当事人根据纠纷前或后达成的仲裁协议或合同中仲裁条款向仲裁机构提出申请,由仲裁机构依法审理,作出裁决,并通过当事人对裁决的自觉履行或由一方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而使纠纷得以解决。
通过起诉解决纠纷,即纠纷当事人一方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审理,作出判决或裁定,通过当事人对生效裁判的自觉履行或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而解决纠纷。
(一)事先约定了违约金
如果双方在建立借款关系时约定了支付违约金,一方借款逾期不还,另一方即可要求赔偿违约金。具体计算方式如下:
一般情况下,违约金上限不超过实际损失的30%。如果违约金过高或过低,可以向法院请求减少或增加。如果发现事先约定的违约金过低,债权人可以向法院请求增加。如果事先约定了违约金并约定了逾期利息,债权人可以同时主张两种赔偿,但违约金和逾期利息的总额不得超过银行同期利率的四倍。
(二)事先未约定违约金
如果双方在建立借款关系时未约定违约金,债权人不能要求违约金的赔偿。然而,债权人仍然可以请求逾期利息作为赔偿。逾期利息的计算方式与上述相同,不得超过银行同期利率的四倍。
欠债不还的法院执行程序。当债务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时,法院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要求申报财产、查询财产情况并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财产。对于失踪的债务人,债权人需通过法院起诉程序,经过公告传唤和缺席判决后,可采取拍卖债务人财产的方式来
代为清偿是否构成不当得利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并造成他人损失。而代为清偿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如合同性质、债务性质、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约定等。最新资讯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不当得利有
多年前的欠款能否追回的问题。需要采取法律行动解决,并注意诉讼时效的规定,根据法律规定诉讼时效期间通常为二年,但也存在特殊情况。超过诉讼时效的当事人若自愿履行则不受时效限制。在特定情况下,诉讼时效可以中止或中断并重新计算。
民间借贷中的合法利率问题。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的,法院支持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诉求。若利率超过年利率36%,则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出借人应注意合法借贷关系、订立协议、提供担保、及时催收、运用法律及签订合同等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