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侵权行为的事实
(1)行为人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擅自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包括表演、音像制品和广播电视节目,并且不符合著作权法规定的使用条件。
(2)侵犯著作权的行为既没有获得作者和其他著作权人的同意,也不属于合理使用和法定使用的情况,因此属于对作品的擅自使用,违反了著作权法。
(3)侵权行为可能对他人的著作人身权和财产权造成损害。
(4)非法复制他人作品可能只侵犯了他人的著作财产权,而假冒他人作品则同时侵犯了他人的著作人身权和财产权。
2. 行为具有违法性
(1)著作权是一种绝对权利,任何人都有义务不侵犯该权利。
(2)他人在使用著作权作品时必须遵守著作权法和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即具有违法性。
(3)对于不受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未取得著作权的作品或已进入公有领域的作品,在使用时不存在侵权问题。
3. 行为人主观有过错
(1)过错是指侵权人对其侵权行为及其后果的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
(2)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大多数是故意的,也有少数行为既可以构成故意侵权,也可以构成过失侵权。
(3)区分过错的形式对确定侵权人的法律责任具有一定意义。
(4)一般来说,故意侵权行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重于过失侵权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十二条
传统意义上的网络著作权指的是信息网络传播权,即著作权人有权决定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个人选择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如果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将他人作品放在网上公开传播,则构成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
在微信公众号、微博、贴吧等公开社交网络平台上非法复制、传播转载他人作品,并且没有标明作者姓名或来源,除非存在著作权被合理使用的情况。如果仅仅是分享链接,并且通过链接可以直接接触到原作者,则不属于侵权行为。如果不允许转载,请以明示的方式注明。
未经著作人同意下载、传播、改编、表演、出版、录音录像音乐作品或电影作品,以及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这种行为在大众认知中被视为合法,因此当歌手要求收费或网络管理者删除非法电影种子时,常常引起不解和愤怒。然而,著作权除了保护人身权利外,更重要的是保护作者的财产权利,其权力来源具有合法性。
软件著作权侵权与共同侵权的关系。软件著作权侵权包括明知和应知两种情况,共同侵权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的复合性、意思关联或行为关联以及加害行为与结果的不可分割性。软件著作权侵权人和网络服务提供者可能承担连带责任,但可根据具体情况承担相应责任。为了减轻侵权人
我国《著作权法》中关于人身权的规定,明确指出人身权是不可转让的。人身权与特定个人密切相关,具有专属性和绝对性,不能用金钱衡量。尽管人身权与财产权有联系,但仅仅是财产关系产生的基础,而不是转让的对象。只有著作权的财产权可以进行转移。
法律上判定剽窃行为的两个标准。首先,需判断被剽窃作品是否受著作权法保护,作品需具备独创性和表现形式。其次,需判断剽窃行为是否超出“适当引用”的范围,超出则认定为侵权。适当引用的具体标准包括引用字数和被引用作品的比例限制。
网络侵权行为的管辖法院确定问题,以及网络侵权受害方的赔偿问题。网络侵权行为的管辖权由侵权行为发生地法院决定,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计算机等信息设备所在地和被侵权人的住所地。网络侵权行为包括网络名誉侵权和网络著作权侵权等,受害方可以通过不同的维权方式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