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被害人因被告人犯罪行为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若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其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也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同时,如果是国家财产或集体财产遭受损失,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时也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如果在公诉时没有提出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仍可以单独提起民事诉讼。然而,对于人身伤害案件,提起民事诉讼的时间应在一年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公诉案件,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然而,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以及符合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案件,经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审理期限三个月。若因特殊情况需要进一步延长,需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对于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而对于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如遇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可以由本院院长批准延长六个月,若仍需延长,需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具体的审理时间会根据案件的复杂程度而定。一般情况下,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诉书副本后的10天内会开庭审理案件。
若人民法院改变管辖的案件,审理期限将从改变后的人民法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而对于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的案件,在补充侦查完毕后移送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将重新计算审理期限。
审理附带民事上诉案件的法律程序。在发现刑事和附带民事诉讼部分均有错误时,应一并改判。在第二审中,若附带民事部分生效但民事部分有错,应按审判监督程序纠正。若刑事部分有错,应指令再审并将附带民事诉讼部分一并审理。对于第二审自诉案件,可调解或自行和解,必要
狭义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定义和范围,主要讨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给国家财产、集体财产或其他社会公共财产造成损害的案件。还探讨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诉讼主体,包括侦查主体、审查公诉主体和审判主体。最后,文章讨论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时限与时效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的附带民事诉讼中应当负有赔偿责任的人,包括刑事被告人及其他共同致害人、被告人的监护人、遗产继承人等,并阐述了刑事附带民事主次责任的意义,有利于正确处理刑事案件附带民事诉讼、保护被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否会留档案的问题。在中国,被判刑的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会留下案底,即犯罪记录。对于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且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相关犯罪记录会予以封存。调解是处理此类案件的方式之一,以自愿合法为前提,达成调解后具有法律约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