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羁押人员最长不能超过七个月,根据法律规定,普通案件羁押时间一般最长是两个月左右。两个月期满若是仍然需要羁押,那羁押时间经申请可以再延长两个月,若是延长的期限满了案子还没有审完或者嫌疑人可能会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则可以继续延长两个月。
2、法律依据:《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五十六条 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二个月。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一个月。
第一百五十八条 下列案件在本法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的期限届满不能侦查终结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延长二个月:
(一)交通十分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
(二)重大的犯罪集团案件;
(三)流窜作案的重大复杂案件;
(四)犯罪涉及面广,取证困难的重大复杂案件。
1、决定不起诉的,如被告人原系国家职工,其工资问题可按下列原则处理:
(1)被告人未受到劳动教养或治安处罚、原所在单位也未给予行政纪律处分的,由原所在单位补发其羁押期间的全部工资;
(2)被告人未受到劳动教养或治安处罚,原所在单位给予行政纪律处分的,其羁押期间的工资由原所在单位酌情决定减发或不发;
(3)被告人受到劳动教养或治安处罚的,其羁押期间的工资不予补发。
2、检察机关决定免予起诉,是指被告人的行为已构成犯罪,但情节轻微,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的。因此,被告人如果原系国家职工的,其羁押期间的工资不应补发。
刑事诉讼中的合法性原则、必要性原则、相当性原则和变更性原则。介绍了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等强制措施的种类和适用情境。这些原则是刑事诉讼中确保公正和合法性的重要基础,而强制措施的合理运用则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关键。
如何解决超期羁押和久押不决问题。首先强调了对超期羁押问题的认识,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并加强制度建设来规范执法行为。接着提出了加强监督制约机制和各单位间的协调配合,以确保有效执行法律。最后强调了公、检、法部门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的分工配合,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五条和第八十六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在拘留人时必须出示拘留证,并应立即将被拘留人送往看守所羁押,最长不超过二十四小时。除非无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通知可能有碍侦查的情况外,应在二十四小时内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
刑事逮捕后的判刑时间一般在6个月内。虽然现行法律对刑事逮捕后判刑的时间没有明确规定,但检察院一般对犯罪嫌疑人逮捕的最长羁押期限为2个月,最长不超过3个月;法院一般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