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在我国,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责令某些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保证随传随到的强制措施,由公安机关执行。取保候审简单理解就是案件进行审理,但犯罪嫌疑人是不用被羁押在看守所,可以回家有一定限制的人身自由,所谓限制就是在取保候审期间,没有经过办案单位的同意,是不能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取保候审可以适用的对象是: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五)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扶养人。
(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羁押的案件,不能在法定的侦查羁押、审查起诉、一审、二审期限内办结,需要继续查证、审理的,应当为犯罪嫌疑人变更强制措施,采取取保候审。
上诉六种情况是根据《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所做的归纳,如果遇到上述六种情况,当事人均可以委托律师向办案单位申请取保候审。
那么,如果申请取保候审呢?
当事人委托律师后,经过律师的申请,办案单位同意后,一般办案单位会要求当事人提供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
保证人一般是指:
1、与本案无牵连;
2、有能力履行保证义务;
3、享有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
4、有固定的住处和收入。
关于保证金的数额,一般是由办案单位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犯罪嫌疑人的经济情况确定的,一般在实际操作中一般是2万元至5万元不等。
其次取保候审的期限,最长是12个月,因为取保候审并不意味着案件结束了,案件是要继续办理,只不过当事人可以回家自由生活,不需要在看守所羁押了,所以取保候审是有期限限制的。很多当事人在办理完取保候审认为没有事情了,就对案件不重视,结果往往因为不重视对办案单位的传唤置之不理,结果被取消取保候审又被羁押回看守所。因此这里提醒各位当事人,办理了取保候审并不意味案件结束,案件要继续审理的。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取保候审的相关规定。取保候审的最长期限为12个月,如果超过未处理则一般不会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取保候审与是否判刑没有直接关系,犯罪嫌疑人的判刑是由法院根据案件实际情况和相关证据资料作出的决定。
刑事案件中证据不足时取保候审的解除情况,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当证据不足以支持对嫌疑人的刑事责任追究时,法院可解除取保候审措施。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需遵守多项规定,如不得离开居住地、及时到案等。若违反规定,可面临没收保证金、限制活动等措施。
被取保候审的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是否可以与同案人员联系的问题。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被取保候审的人不得与特定人员包括同案人员进行会见或通信。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取保候审保证金数额的确定原则,包括重罪高于轻罪、高收益者高于低收益者以及健康者高于体弱者等原则。
对外国人实施拘留审查的步骤和规定。根据法律规定,当外国人经过盘问仍不能排除嫌疑时,可实施拘留审查,并需出示拘留审查决定书,询问期限不超过二十四小时。拘留审查期限一般不超过三十日,案情复杂可延长至六十日。被拘留审查的外国人应羁押在拘留所或遣返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