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既遂的处罚标准如下:
a) 数额特别巨大的,将被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b) 数额巨大的,将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c) 数额较大的,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该处罚标准的法律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之一。
根据该法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将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将被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其近亲属以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利用该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原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实施上述行为的,将依照前款规定定罪处罚。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受贿罪在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便利为第三人谋取利益,收受或索取第三人财物方面相似。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斡旋受贿形态之间存在巨大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的关系密切人、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及其关系密切人,而斡旋受贿形态的主体直接为国家工作人员自己。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行为人首先利用与其关系密切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然后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去受贿。而斡旋受贿形态中,国家工作人员直接利用自己的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然后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去受贿。也就是说,在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行为人所依靠的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的主体是与其关系密切的国家工作人员,而斡旋受贿形态中,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的主体直接为该国家工作人员本人。
犯罪既遂的处罚方式,概述了学界对犯罪既遂标准的争议及司法实践中的认定标准。法律规定犯罪未遂是已着手实行犯罪但因意志以外原因未能完成的形态。在认定犯罪既遂时,应以“犯罪构成要件要素齐备说”为标准,同时考虑犯罪事实和刑事政策。
定罪数额对既遂标准的影响,指出其并不产生直接影响,处理既遂犯罪时应依据刑法分则中具体犯罪条文规定的法定刑幅度进行处罚。同时,对于不同危害程度的既遂犯应区别对待,并考虑同时存在其他宽严处罚情节的情况。
《刑法》中关于“以下有期徒刑”的定义。根据规定,使用“以上、以下、以内”的概念来表示刑罚的数量范围,因此“以下有期徒刑”包括了x年以内的所有刑罚。总结来说,有期徒刑是包括具体年限以内的刑期。
绑架罪的构成及刑罚。绑架罪是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或作为人质的行为,情节恶劣。根据刑法规定,犯罪者将面临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罚金等处罚,情节严重者将面临更严厉的处罚。此外,文章还介绍了结果加重犯的概念,包括广义说和狭义说对结果加重犯的不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