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交通肇事逃逸者,可根据以下情形予以处罚:
(1) 首先需承担交通事故的全部责任,如有证据证明其他当事人有过错,可减轻肇事逃逸者的责任。
(2) 若肇事逃逸不构成犯罪,则可处以200-2000元罚款,并可同时执行不超过15日的行政拘留。
(3) 若构成犯罪,则可根据交通肇事罪予以刑事处罚。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十一条、《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对交通肇事逃逸者的处罚有明确法律依据。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或具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属于交通肇事罪的情节加重犯。根据我国刑法第133条的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具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将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若逃逸行为致人死亡,则将被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具体的量刑起点如下:
判处有期徒刑四年。
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若死亡人数增加一人,则刑期增加一年;若重伤人数增加一人,则刑期增加六个月。
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若具备前述特殊情形之一,则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若死亡人数增加一人,则刑期增加九个月;若重伤人数增加一人,则刑期增加四个月。
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六个月。若死亡人数增加一人,则刑期增加两年。
判处有期徒刑七年。若死亡人数增加一人,则刑期增加一年四个月。
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六个月。若死亡人数增加一人,则刑期增加一年。
对其他后果部分增加刑期,适用前两条的规定。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定性。该行为属于交通肇事罪的一种表现形式,涉及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我国法律规定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刑事处罚,包括不同情形下的不同刑罚。同时,文章还讨论了行为人在不明知肇事情况的情况下继续驾驶车辆的行为界定。
肇事逃逸构成要件的主观和客观方面。主观方面关注行为人的动机和意识状态,通常是为了逃避抢救义务和责任追究。客观方面则指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包括最高院的《解释》规定的五种情形。此外,文章还讨论了逃逸行为的空间要素,包括是否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
停车场刮蹭逃逸的后果,指出其可能构成肇事逃逸。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肇事逃逸等特定行为将受到罚款或拘留等处罚。关于逃逸行为的法律性质,存在三种主要观点:“罪后表现说”、“独立行为说”和“分别情况说”,每种观点对逃逸行为的定义和处理方式有所不同
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定性,指出若符合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将被判定为刑事犯罪并可能面临刑罚。判断标准涉及受害人受伤程度和意愿。如构成犯罪,将不能撤诉,但积极赔偿和取得受害人家属谅解可从轻处罚。反之,如不构成犯罪且达成赔偿协议、损害不严重,则不会受到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