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生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情况下,一般情况下逃逸者将承担全部责任。然而,如果有证据证明其他当事人也存在过错,可以适当减轻肇事逃逸者的责任。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十一条的规定:
(一) 当事人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逃逸的情况下,将承担全部责任。
(二) 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或毁灭证据的情况下,将承担全部责任。
如果当事人为了逃避法律责任而弃车逃逸,并且潜逃藏匿,如果有证据证明其他当事人也存在过错,可以适当减轻责任。然而,如果同时有证据证明逃逸当事人存在第一款第二项情形,将不予减轻责任。
(1) 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
(2) 如果行为人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3)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明知”,是指行为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如果行为人“应当知道”自己的行为造成交通事故而装作不知道,逃离事故现场的,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1) 实践中,肇事人逃跑的目的大多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但也有少数人是因为其他目的,如害怕遭到被害人亲友及其他围观群众的殴打而逃跑。这些人往往在逃离现场后,很快通过报告领导或报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处理。
(2) 显然,这些人的主观恶性要小得多。因此,在认定时有必要加以区分,以保证准确适用法律,做到不冤枉无辜,也不纵容犯罪。
(3) 需要说明的是,行为人出于正当目的逃离现场后,必须及时向有关机关报案,接受法律处理。否则,如果行为人一逃便杳无音信,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关于这一点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仅仅将其限定为逃离“事故现场”,而实践中大多数并不拘泥于“事故现场”,而是将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的行为一并考虑。总之,具体情节决定。
交通事故认定书的要求和内容。除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或未查获逃逸人和车辆的情况外,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包含当事人、车辆等基本情况,交通事故基本事实,证据及原因分析,当事人的过错和责任。对于未查获逃逸人和车辆的情况,应在接到书面申请后十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
机动车撞人责任的认定原则,遵循《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依据当事人的行为对事故发生的作用和过错的严重程度来判断责任归属。包括单方过错、多方过错、无过错交通意外事故及故意造成事故的处理原则,同时提到了逃逸和毁证行为带来的责任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有关交通肇事罪的处罚。该罪行涉及因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导致的事故,包括造成他人重伤、死亡或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的情形。处罚根据情节不同分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以及逃逸等恶劣情节的处罚。同时,讨论了交通肇事罪与其他犯罪的定罪处罚,以
小事故对方拖着不处理是否属于逃逸的问题。实际上,这不算交通肇事逃逸,而是属于民事纠纷,可以通过报警或提起民事诉讼处理。文章还介绍了如何鉴别故意逃逸和无意驶离的方法,包括从轮胎痕迹、肇事时间地点、肇事后的行为以及接触部位进行分析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