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交通肇事 > 交通肇事知识 > 交通事故逃逸负全责是怎么规定的

交通事故逃逸负全责是怎么规定的

时间:2022-03-10 浏览:1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10742
依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的规定,发生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一般由逃逸者承担全部责任,如有证据证明其他当事人也有过错,可以适当减轻肇事逃逸者的责任。关于交通事故逃逸负全责是怎么规定的问题,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你详细解答。

一、交通事故逃逸负全责的规定

1. 逃逸者承担全部责任

在发生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情况下,一般情况下逃逸者将承担全部责任。然而,如果有证据证明其他当事人也存在过错,可以适当减轻肇事逃逸者的责任。

2. 法律依据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十一条的规定:

(一) 当事人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逃逸的情况下,将承担全部责任。

(二) 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或毁灭证据的情况下,将承担全部责任。

如果当事人为了逃避法律责任而弃车逃逸,并且潜逃藏匿,如果有证据证明其他当事人也存在过错,可以适当减轻责任。然而,如果同时有证据证明逃逸当事人存在第一款第二项情形,将不予减轻责任。

二、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的条件

1. 行为人明知自己造成交通事故

(1) 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

(2) 如果行为人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3)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明知”,是指行为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如果行为人“应当知道”自己的行为造成交通事故而装作不知道,逃离事故现场的,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2. 主观上是为了逃避事故责任

(1) 实践中,肇事人逃跑的目的大多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但也有少数人是因为其他目的,如害怕遭到被害人亲友及其他围观群众的殴打而逃跑。这些人往往在逃离现场后,很快通过报告领导或报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处理。

(2) 显然,这些人的主观恶性要小得多。因此,在认定时有必要加以区分,以保证准确适用法律,做到不冤枉无辜,也不纵容犯罪。

(3) 需要说明的是,行为人出于正当目的逃离现场后,必须及时向有关机关报案,接受法律处理。否则,如果行为人一逃便杳无音信,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3. 客观上实施了逃离事故现场,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的行为

关于这一点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仅仅将其限定为逃离“事故现场”,而实践中大多数并不拘泥于“事故现场”,而是将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的行为一并考虑。总之,具体情节决定。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定性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定性。该行为属于交通肇事罪的一种表现形式,涉及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我国法律规定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刑事处罚,包括不同情形下的不同刑罚。同时,文章还讨论了行为人在不明知肇事情况的情况下继续驾驶车辆的行为界定。

  • 交通事故鉴定时间及程序

    交通事故鉴定时间及相关程序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在勘验现场后10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对于逃逸案件应在查获后10日内完成。若需检验、鉴定,应在结果确定后5日内出具认定书。检验、鉴定程序应在20日内完成,延期需经上级公安机关批准。交通事故鉴定时

  • 交通事故无责方是否构成逃逸行为

    交通事故中无责任方是否构成逃逸行为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无责任方离开现场并不构成交通肇事逃逸行为,而逃逸行为仅限于责任方。同时,文章还阐述了交通事故中无责任方是否需要承担赔偿责任的问题,包括不同情况下的责任认定和处理方式。

  • 撞车后对方跑了又回来,算逃逸吗

    撞车后对方逃逸再返回现场的情况是否属于逃逸行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肇事者在发生交通事故后离开现场是为了寻求帮助并返回现场履行法律责任,不属于逃逸行为。逃逸行为的定义是为逃避法律责任而离开现场并潜逃或藏匿。对于逃逸行为,法律后果包括责任认定、损害赔

  • 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内容
  • 公安机关出具事故认定书的时间限制
  • 最新交通事故处理时限表(2020)
交通肇事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