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单位。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构成该罪行。同时,单位也可以成为该罪行的主体。
信用卡诈骗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具体来说,该罪行对国家有关的金融票证管理制度造成侵害,特别是信用卡的管理制度。同时,该罪行也对银行以及与信用卡相关的人的公私财物所有权造成损害。
信用卡诈骗罪在主观上只能由故意构成,并且必须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信用卡诈骗罪在客观上表现为行为人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利用信用卡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具体行为表现为使用伪造、变造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信用卡,或者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
信用卡诈骗罪的法律依据是《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
一般情况下,信用卡诈骗案件立案后,警察会在三天内上门抓捕犯罪嫌疑人。如果持卡人的欠款金额达到1万元,并且经过银行两次催收后,逾期时间超过3个月仍未归还,这种行为就构成了信用卡诈骗罪,持卡人将承担刑事责任。当银行向公安机关报案并立案侦查后,通常可以迅速抓捕嫌疑人。
信用卡透支是常见现象,但如果超过规定期限,并经过银行两次催收后三个月内仍未归还,根据刑法,将被视为恶意透支。如果持卡人故意更改银行预留电话,以逃避银行的催收,则被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如果持卡人仅仅经过催收而不归还,但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则不构成恶意透支。另外,如果持卡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但银行没有对持卡人进行催收,或者持卡人在开始透支后的两次催收后3个月内已经归还欠款,也不能认定为恶意透支,因为不符合法定构成要件。
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其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上表现为直接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诈骗行为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最终导致财产损害。
诈骗罪中夫妻唯一住房是否会没收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如果房屋是合法财产,则不会被没收,但如果房屋是诈骗所得且非生活必需品,则可能会被没收。文章还讨论了被诈骗的钱能否追回的问题,指出需要综合考虑追回可能性、积极配合警方以及追缴赃款的归属等方面。
挪用公款是否构成犯罪及相应的处理措施。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从事非法活动或营利活动,数额达到一定标准将构成挪用公款罪,由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局负责立案侦查。对于未达标准的行为,将给予党纪或政纪处分。发现挪用公款行为应立即报案,以确保合法处理。
本法在其余各章节分别规定了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金融票证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有价证券诈骗罪、保险诈骗罪、合同诈骗罪等。这些诈骗犯罪与本罪在主观方面和客观表现方面均相同,但在主体、犯罪手段、主体要件与对象上均有差别,较易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