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罪的侵犯对象是公私财物,而非其他非法利益。
2、诈骗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因此,诈骗罪的共犯必须是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1、诈骗罪的犯罪嫌疑人在主观方面表现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因此,共犯也是为了非法占有公私财物而故意实施犯罪行为。
2、诈骗罪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手段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因此,诈骗罪的共犯实施了诈骗行为,骗取了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刑法》
1、自然人共同犯罪要求两个以上的自然人共同参与。这些自然人必须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2、自然人与单位共同犯罪是指两个以上的单位共同参与犯罪。
3、自然人与单位共同犯罪是指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与单位共同参与犯罪。
1、共同犯罪的客观要件是指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共同犯罪行为是指各犯罪人为实现同一危害社会结果,相互配合、相互关联的犯罪行为。在危害结果发生时,各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共同犯罪行为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2、共同作为、共同不作为、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共同作为是指各共同犯罪人共同实施法律禁止的行为构成共同犯罪,例如甲、乙二人共同杀害丙。共同不作为是指各共同犯罪人都未履行应尽的义务而构成的共同犯罪,例如儿子、儿媳共同遗弃年迈无独立生活能力的父母。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是指共同犯罪人中有人实施行为,有人不履行职责,例如铁道养护工甲与乙事先合谋破坏铁路设施,在乙实施破坏行为时,甲佯装熟睡,不履行职责。
3、共同直接实施犯罪是指共同犯罪人没有分工,直接实施犯罪行为。
4、存在分工的共同犯罪行为表现为有组织行为、教唆行为、实行行为和帮助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各人的行为形成有机整体。
1、共同犯罪的主观要件是指各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共同的犯罪故意是指各共同犯罪人通过意思交流,认识到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会导致社会危害的结果,并决意参与共同犯罪,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其特征包括:
2、共同的认识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认识到犯罪不是自己一个人单独实施,而是与他人互相配合共同实施;二是不仅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某种危害结果,而且也认识到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行为也会引起某种危害结果;三是各共同犯罪人都预见到共同犯罪行为与共同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3、共同的意志因素。其中,共同希望危害结果发生是共同的直接故意;共同放任危害结果发生是共同的间接故意,有时也可能表现为部分基于希望,部分基于放任。
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其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上表现为直接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诈骗行为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最终导致财产损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关于胁从犯和教唆犯的刑事责任及处罚的规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犯罪嫌疑人,根据其犯罪情节可减轻或免除处罚;教唆犯则根据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和教唆对象的年龄来处罚;若被教唆者未实施犯罪,教唆犯的处罚可从轻或减轻。这些规定体现了法
诈骗罪中夫妻唯一住房是否会没收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如果房屋是合法财产,则不会被没收,但如果房屋是诈骗所得且非生活必需品,则可能会被没收。文章还讨论了被诈骗的钱能否追回的问题,指出需要综合考虑追回可能性、积极配合警方以及追缴赃款的归属等方面。
刑事和解后判处缓刑的判决是否可以上诉的问题。刑事和解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通过调停达成民事赔偿和解协议,司法机关可不再追究刑事责任或从轻减轻责任。根据《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被告人对判决结果有上诉权利,第二审法院会对全案进行审查,包括共同犯罪案件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