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法典》第十条规定,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进行。如果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能违背公序良俗。
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主要包括自力救济、社会救济和公力救济。
自力救济是指纠纷主体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纠纷,包括自决与和解。自决是指纠纷主体一方凭借自己的力量使对方服从。和解是指双方互相妥协和让步。这两种方式都是依靠自身力量解决争议,无需第三方参与,也不受任何规范制约。
社会救济包括调解(诉讼外调解)和仲裁。
(1) 调解是由第三者(调解机构或调解人)出面对纠纷的双方当事人进行调停,通过一定的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劝导冲突双方,促使他们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达成解决纠纷的协议。调解协议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力,但具有合同意义上的效力。
(2) 仲裁是由双方当事人选定的仲裁机构对纠纷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仲裁裁决对双方当事人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
公力救济包括诉讼和行政裁决。
(1) 民事诉讼是指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以审理、判决、执行等方式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
(2) 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或法定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律授权,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与合同无关的民事纠纷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裁决的主体具有法定性,行政机关只有在获得法律授权的情况下,才能对授权范围内的民事纠纷案件进行审查和裁决。没有法律授权,行政机关不能自行决定和裁决某些民事纠纷案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关于劳动仲裁终局裁决的上诉问题。当事人对于劳动仲裁裁决无权上诉,但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终局裁决包括追索劳动报酬等争议,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生效。劳动争议仲裁的受理范围包括确认劳动关系等争议,而管辖则根据劳动合同
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书的内容,涉及案件信息、审理过程、申请人的诉求、被申请人的答辩、事实查明、证据确认、裁决结果等方面。裁决结果分为一裁终局和非一裁终局,并说明了裁决书的生效及司法救济方式。文章还提到了裁决书的使用说明,包括裁决书的签署、送达及执行等细节
劳动仲裁的程序及相关执行过程。裁决生效后,当事人可凭裁决书向用人单位执行,如单位拒绝履行,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一般需约6个月。仲裁程序包括申请仲裁、受理决定、开庭通知等步骤。申请劳动仲裁需满足一定条件和提交相关材料,仲裁委在收到申请后的五日内作出受
泄露隐私的法律责任。根据现行法律规定,泄露他人隐私可能构成民事侵权、行政责任甚至犯罪。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需对患者的隐私保密,否则需承担侵权责任。《民法典》保护自然人的个人信息,任何组织或个人需依法获取并确保信息安全。因此,在处理视频和他人个人信息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