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斡旋受贿的几个问题主要集中在其概念以及构成要件上。
2、构成要件
(1)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非国家工作人员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
(2)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即行为人明知利用自己的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的行为会损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侵犯国家机关、单位正常的管理活动,却希望这一结果的发生。间接故意和过失均不能构成本罪。
(3)侵害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以及执政党和政府的威信。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行了斡旋受贿行为。
3、法律依据:《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本条就是关于斡旋受贿罪的规定。
1、斡旋受贿人是利用自己的职权或者地位的便利去影响其他国家工作人员为不正当的职务行为,而不是自己直接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2、谋取的是不正当的利益,才可罚。不正当利益,既包括非法利益,这个好理解,就是违法的、非法的,一般按照一般的社会常识就可以判断;也包括不确定的合法利益,即利益形式是合法的,但是这个利益不确定请托人能不能得到,就算能够得到,能得多少也不确定,而斡旋受贿人影响其他工作人员使之坐定拿到这一部分的利益,或者帮助其多拿的。
不同数额的贪污或受贿行为的量刑标准。根据贪污或受贿数额的大小,文章详细阐述了不同数额下的刑罚规定,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罚金和没收财产等处罚方式。同时,文章还列出了认定“其他较重情节”、“其他严重情节”和“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具体情形,以便对贪污或受贿
公务员受贿行为的法律后果。公务员受贿能否保住工作取决于是否受到刑事处罚,若受到刑罚则会被开除。根据《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违反廉政纪律的公务员将被给予不同程度的处分,情节严重者将被开除。
举报受贿时是否需要提供证据的问题。举报人需提供相关证据,如书面文件、录音、视频、照片等,以确保举报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若无法提供证据,受案机关可能不立案。同时,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部门在受理案件时也会审查案卷材料的内容,确保案件符合法律要求。
单位行贿行为的定义和特点,包括其法律处罚、刑罚适用问题、立案标准以及认定问题。单位行贿指单位以集体名义实施行贿行为,获得的不正当利益归单位所有。对单位行贿的处罚包括判处罚金和对直接责任人员判处个人行贿罪的刑罚。在认定单位行贿罪时,需要注意区分被动行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