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政复议后15天以内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法律依据:《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五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1、性质不同。行政复议是由上级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以下级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行政机关系统内部自我纠正错误,行政复议本身也属于行政行为。行政诉讼是由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起诉。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属于司法行为。
2、受案范围不同。除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和其他人事处理以及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和处理外,当事人对行政机关所有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都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有关行政机关制发的“红头文件”依法也是行政复议的审查对象。而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受到行政诉讼法规定的限制,比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要窄。
3、提起时间及方式不同。当事人申请行政复议可以自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60日的除外。行政复议即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当事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应当自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经过行政复议仍然不服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应当自收到行政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提出。行政诉讼必须向人民法院递交书面诉讼状。
4、审理制度不同。行政复议原则上实行一级复议制,即只复议一次,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不能再申请行政复议,但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行政诉讼实行两审终审,不服一审法院作出的判决,可以上诉至上一级法院,二审法院作出的判决才是终审判决。行政复议不仅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还要审查行政行为的适当性;行政诉讼只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原则上不审查行政行为的适当性。行政复议采取书面审查的办法,但申请人提出要求或者法制机构认为有必要的,可以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情况,听取意见;行政诉讼一般开庭审理。行政复议应当自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之日起60日内结案,情况复杂的,经批准可以延长,但延长期限最多不得超过30日;行政诉讼一审在三个月内结案,二审在二个月内结案,案情复杂的,经依法令批准也可以延长办案期限。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机关已经依法受理的,或者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在法定行政复议期限内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已经依法受理的,不得申请行政复议。
行政诉讼法中的诉讼程序。包括一审、二审和执行阶段的内容。一审中,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复议决定不服或复议机关逾期未作决定,可在规定时间内提起诉讼。直接起诉必须在知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诉讼程序包括起诉、受理、审理和裁判。二审是上级法院对下一级
《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有关行政拘留的暂缓执行规定。被处罚人若对行政拘留决定不服,可向公安机关申请暂缓执行,并进行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公安机关在认为暂缓执行不会造成社会危险时,可要求提供担保人或交纳保证金。同时,文章还涉及取保候审制度和强制隔离戒毒的
行政诉讼中原告所起诉的被告不适格的处理方法,包括法院应告知原告变更被告或裁定驳回起诉的规定。同时,阐述了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情况下,公民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文章还列举了公民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具体情形,并特别指出了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的特殊情况。
劳动者维权的期限规定。包括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提起诉讼、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提起行政诉讼、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以及申请工伤认定的时限。这些规定确保了劳动者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在一定期限内采取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