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遗产分割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遗产分割协议是指应当依法继承遗产的继承人与当事人就遗产分配问题达成的书面协议。一旦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继承人就遗产的分配问题达成协议,应以书面形式确定,以避免将来发生纠纷。
2、遗产分割协议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各继承人及其有关人员(如未成年继承人的监护人)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住址、职业、与继承人的亲属关系等。
(2)被继承人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死亡时间、地点等。被分割遗产的名称、数量和地点。
(3)具体细分计划。这部分应该是详细和明确的。
(4)遗产生前有债务的,协议应当载明各继承人的债务份额和清偿方式。
(5)遗产分割后的交付方式、具体时间和违约责任。
(6)继承人之间有放弃继承权、放弃遗赠、死亡等特殊情况的,也应当写明。
(7)其他相关事项。
(8)最后,建议注明“本协议经公证后生效”,并注明“本协议各方各持公证处多少份,以保存一份”。
(9)协议双方签字或盖章或按下指纹,并注明协议日期。
3、法律依据:《民法典》
第一百三十六条 【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时间】民事法律行为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未经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民事法律行为。
1、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的原则;
2、物尽其用原则;
3、份额均等原则;
4、体现养老育幼的原则;
5、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6、适当照顾的原则。
不履行赡养义务是否影响继承权的问题。从道德层面来看,不履行赡养义务应受谴责,但在法律层面上,并不一定会导致失去继承权。我国法律规定,赡养人不得以放弃继承权等原因拒绝履行赡养义务,否则需支付赡养费和违约金,并可能面临诉讼。赡养扶助内容包括提供生活用品和
不赡养老人是否影响抚恤金的分配问题。抚恤金并非遗产,不能用于继承,其分配是按照亲属关系进行的。对于不赡养老人的人,应减少或不分给予抚恤金。文章还介绍了可继承财产的范围,包括个人合法财产、承包收益等,并强调了遗产与夫妻共同财产、家庭共有财产的区别。
遗产继承的简易程序和法定继承权公证的相关内容。在遗产继承过程中,执法人员需出示合法证件并处理相关材料,备案后当事人可获取遗产。法定继承权公证用于证明法定继承人具有继承权利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继承顺序分为第一顺序和第二顺序,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等,并注意
未同居的夫妻一方去世后,另一方是否具有继承权的问题。根据《民法典》规定,即使未同居,已办理结婚登记的夫妻仍享有合法的继承权。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继承权的概念、权利主体、遗产的定义以及不得继承的遗产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