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于适用死刑存在较大分歧或者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死刑第二审案件,省级人民检察院应当及时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
2、法律依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六百零七条
1、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的执行死刑命令,均由高级人民法院交付原审人民法院执行,原审人民法院接到死刑执行命令后,应当在7日内执行。执行死刑的这一法定期限必须得到严格遵守,不得借故延期执行。
2、下级人民法院在接到执行死刑命令后,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停止执行,并立即报告核准死刑的人民法院,由核准死刑的人民法院作出裁定:
(1)在执行前发现判决可能有错误的。
(2)在执行前罪犯揭发重大犯罪事实或者有其他重大立功表现,可能需要改判的。
(3)罪犯正在怀孕的。
3、在停止执行的情况下,执行死刑的人民法院应当立即用书面形式报告核准死刑的人民法院,由院长签发停止执行死刑的命令。经过审查核实,如果认为原判决是正确的,必须报请核准的人民法院再签发执行死刑命令,才能执行。如果查明罪犯确实是正在怀孕的妇女,应当报请核准死刑的人民法院依法改判。
4、人民法院应当在交付执行死刑日前,通知同级人民检察院派员临场监督。担负现场监督职责的检察人员如果发现有违法情况,应当立即纠正。临场执行死刑时,由人民法院审判人员负责指挥执行。对于执行死刑的主体,人民法院有条件执行的,应交付司法警察执行,没有条件执行的,可交公安机关的武装警察执行。
贪污受贿两罪在特定条件下可判缓刑的可能性。根据《刑法》的规定,符合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危险等条件时可以判缓刑。同时,文章还详细阐述了贪污罪的处罚根据情节轻重的不同分为几种情况,并对于多次贪污和特定情形下的处理进行了说明。
行为人涉嫌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立案的具体标准包括:对依法可能判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的犯罪案件不移交的;不移交刑事案件涉及3人次以上的;司法机关提出意见后,无正当理由仍然不予移交的等。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是指工商行政管理、税务、
第十六条 对于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适用本法的规定。 第十七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按照互惠原则,我国司法机关和外国司法机关可以相互请求刑事司法协助。 (二)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普通刑事案件; 第十三条
我国现有的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定还是比较原则和粗线条的。因此,在刑事证据制度立法完善之前,审判指导、案例指导和相关司法机关协调统一证据标准等方法是实现控制死刑和避免冤错案件的一个有效的途径。本文仅立足于当前死刑案件的审判实践,提出死刑案件使用证据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