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民将正在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被发觉的、通缉在案的、越狱逃跑的、正在被追捕的犯罪嫌疑人或者犯罪人扭送到人民检察院的,检察院按以下方式处理:
(1)人民检察院应当予以接受,并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
(2)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
2、法律依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一百二十七条
1、扭送主体的广泛性。实施扭送行为的主体可以是任何公民。
2、扭送对象的特定性。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民可以扭送四类人:现行犯、通缉犯、越狱逃跑者或被追捕者。扭送的对象只限于上述四类人,任何人不能随意扩大范围。
3、有不同于强制措施的强迫性。
4、具有即时性和暂时性。公民在发现具有法定情形的人时,在控制住扭送对象后应“即时”将其送往公安司法处理。必须立即送交,不得拖延。因此,扭送对于扭送对象人身自由的限制是暂时的,当公民将扭送对象移送至司法机关时,扭送行为结束。
5、保障性。在这个过程中,公民不得对扭送对象进行关押和体罚,不能随意进行搜查,不得随意伤害扭送对象的身体或侮辱其人格。
扭送造成违法人员受伤时扭送群众的法律责任。依据我国相关法律,如果是正当扭送且造成被扭送人员受伤,扭送群众通常不用承担责任。但如果是扭送错误或超出法定范围,则需承担责任。文章还介绍了正当防卫与扭送行为的相关法律规定,并建议扩大接受扭送对象的单位和个人范
治安违法扭送的法律依据,分析了扭送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如法律性质不明确、人权保障不足和规定过于抽象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治安管理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客体和客观要件,并讨论了是否需要主观过错作为构成要件的问题。
扭送的定义、性质及异地扭送的处理方法。扭送是公民将犯罪嫌疑人送交公、检、法机关处理的行为。异地扭送需进行合法性审查,并立即通知所在地公安机关。公民应注意及时交送、尊重被扭送人权益,并积极配合公安司法机关工作。有效处理异地扭送,保障公民和被扭送人的合法
关于刑事拘留期限的法律规定,公安机关对被拘留者进行审查的流程,包括特殊情况下审查时间的延长,以及解除强制措施的权利。刑事拘留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中的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采取的临时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拘留期限一般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