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违法嫌疑人在醉酒状态中对自己或他人的人身、财产或公共安全构成危险威胁,民警可以采取保护性措施,将其约束至酒醒。另外,民警也可以通知其家属、亲友或所属单位将其领回看管。在必要情况下,应将其送往医院醒酒。
(2) 对于行为举止失控的醉酒人,民警可以使用约束带或警绳等工具进行约束。然而,不得使用手铐、脚镣等警械。
在约束过程中,应指定专人进行严密看护。一旦确认醉酒者已酒醒,应立即解除约束,并进行询问。需要注意的是,约束时间不计入询问查证时间。
法律依据:《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五十八条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将被处以六个月的机动车驾驶证暂扣,并处一千元至二千元的罚款。如果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将被处以十日以下的拘留,并处一千元至二千元的罚款,并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将被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并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此外,还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行为,将被处以十五日的拘留,并处五千元的罚款。此外,还将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在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行为,将被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并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此外,还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如果饮酒后或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并构成犯罪行为,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此外,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将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酒后驾车撞死人的法律责任问题。根据法律规定,酒后驾车引发交通事故的六种行为人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包括强迫性劝酒、明知对方不能喝酒仍劝酒、共同饮酒后未安全护送醉酒者等。交通肇事的量刑标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司法解释,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造成严重后
醉驾是否可判缓刑的问题。根据我国法律,醉驾属于危害驾驶罪,可判拘役和罚金。在一定条件下,法院可以宣告缓刑。适用缓刑的条件包括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等。同时,醉酒驾驶的行政处罚标准是吊销驾照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且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限制。
交通违法行为及其严重的法律后果。包括交通肇事后逃逸、道路上追逐竞驶或醉酒驾驶、暴力抗拒执法、故意冲撞执法人员以及危害公共安全等违法行为,并详细阐述了相应的法律处罚。文章提醒驾驶员要谨慎驾驶,遵守交通规则,遇到交通事故时要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
酒后肇事逃逸的判定标准,包括行为人在交通事故后逃离现场的各种情形。对于酒后驾车,根据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处罚力度加大,醉酒驾驶将被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对于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累犯,处罚更为严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