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人民检察院对被不起诉人可以采取训诫或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的措施。
如果被不起诉人需要接受行政处罚、政务处分或其他处分,经检察长批准,人民检察院应提出检察意见,将不起诉决定书连同案件一起移交有关主管机关处理,并要求主管机关及时通报处理情况。
不起诉决定表明人民检察院不会将案件移送法院审判,刑事诉讼在起诉环节终止,被犯罪嫌疑人不再承担刑事责任。如果被不起诉人在押,应立即释放;财产被扣押、冻结的,应予以解除;需由行政机关处理的,应移送行政机关。被害人和被不起诉人有权提出申诉,公安机关有权申请复议、复核,但在变更不起诉决定前,刑事诉讼仍处于终止的状态。
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未经人民法院判决,任何人都不能被确定有罪。因此,不起诉决定实质上是人民检察院放弃诉权而不进行实体处理。虽然人民检察院对案件事实及性质作了认定,但这种认定不具有终局性,只具有程序价值。另外,不起诉决定作出后,被害人有权提起自诉,表明案件的实体问题并未因不起诉而解决。如果不起诉具有定罪效力,人民法院对被害人的自诉进行审判,就违背了不得对被告人进行两次定罪的原则,这也证明了不起诉并不具有实体处分的效力。
不起诉决定并不意味着被不起诉人不会因同一事实再次受到刑事追究。在一定条件下,人民检察院仍可以提起公诉,使刑事诉讼得以继续。与刑事判决的效力不同,人民法院的判决一经确定即产生实体上的效力,不得再次起诉;而不起诉决定尚未解决案件的实体问题,如果发现符合起诉条件,可以再次提起公诉。
无论是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还是存疑起诉,其法律后果都是不确认有罪。基于无罪推定原则,被不起诉人被认定为无罪。对于酌定不起诉,虽然其适用条件是“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容易使人理解为对被不起诉人作了有罪认定。但是,“犯罪情节轻微”只是指控机关的认定意见,不具有定罪效力。因此,酌定不起诉与其他两种不起诉一样,都是在作出无罪认定的同时终止诉讼。不起诉的无罪认定与人民法院作出的无罪判决在性质上也不同:后者是在实体确认后终结诉讼,而前者是在未进入实体确认的审判阶段终止诉讼,是因程序上公诉机关放弃诉权而形成的无罪。这两种终止诉讼的原因不同。
人民法院不予立案的六种情形,包括违法起诉、涉及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国家安全、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以及不属于人民法院主管的事项。同时,也列举了法院应当立案的五种情形,包括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执行案件以及赔偿申请。
中国刑法规定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特别是对于故意伤害罪和抢劫罪等犯罪,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暂缓起诉作为一种特殊的起诉方式,符合公诉条件但符合一定条件的案件不提起公诉更符合公共利益,同时必须规定缓诉期间和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义务。
消费公益诉讼的界定和法律处理。消费公益诉讼源于罗马法中的公法与私法的划分,包括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提起的狭义公益诉讼和公民等提起的私益诉讼。处理时需区分两种诉讼方式,遵循双轮驱动原则,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和处分权。《解释》规定了公益诉讼和私益诉讼的交叉处
该摘要主要介绍了非法经营罪判决书的内容和相关法律依据。首先,判决书包括被告人的基本情况、辩护人和公诉人的情况。其次,判决书认定了相关事实、理由和适用的法律依据。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