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原告方介绍,去年10月,30多岁的王-君在嘉兴高速公路上发生车祸死亡。在处理她的遗物时,家人发现了署名为“王-丽”(化名)的身份证、住房综合保险单等在内的一些物件。这些证件显示:王-君先是办理了名为王-丽的假身份证,然后于2001年7月以王-丽的名义在杭州申办了一家企业,担任该企业的法人代表。在2002年6月,王-君又以王-丽的名义购买了位于本市长宁区的一套房屋,并向银行办理了按揭贷款,贷款期限15年。与此同时,王-君仍以王-丽的名义在保险公司办理了“上海个人抵押住房综合保险”。根据保单上的保险条款规定,如投保人在保险有效期内发生死亡事故时,保险公司应按照100%的比例进行偿付。至王-君死亡时,王-丽欠银行贷款本金为105万余元。
争议王-君与王-丽是否同一人
投保人签名为王-丽,现在向保险公司主张索赔的对象却是王-君,王-君和王-丽是否同一人?保险公司对此表示质疑。
对此,原告的代理律师认为,尽管投保人签名是王-丽,但是王-君和王-丽两人身份证上的照片、所用的手机号码、以及签名笔迹等等都显示,两者实际上是同一个人,王-丽只是王-君的另一名字,因此保险公司应该按保险条款支付王-君赔偿金。
争议化名保单是否有效
此外,保险公司还表示,即使王-君和王-丽是同一个人,但王-君用假名投保,存在向保险公司故意隐瞒真实情况的事实,根据保险法相关规定,保险公司可以拒绝支付赔偿。同时,王-君办理假身份证本身就是违法行为,应该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对此,原告的代理律师则表示,王-君出于虚荣心,办理了假身份证,用王-丽的名义申办了公司、购买了房屋,但王-君以王-丽名义投保,并非保险诈骗。
自杀及自杀条款的概念、性质与意义。自杀条款是保险合同中对于保险人在一定期限内故意自杀导致的死亡不负给付保险金义务的约定,作为寿险合同的免除责任条款。根据保险法规定,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应退还已支付的保险费。保险业将自杀列为除外责任,是因为
史某将其重型自卸货车投保给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慈溪市营销服务部后发生的一起交通事故。事故中,史某雇佣的驾驶员负次要责任,导致第三者尹辉阳死亡。保险公司依据保险合同只愿意赔偿部分损失,引发赔偿纠纷。史某因此需支付第三者损失及诉讼费,遂向法院起诉保险公司
交通事故伤者拖延住院的维权方法,包括拒绝支付医疗费用和保留垫付费用的票据等策略。同时介绍了直接走保险程序的流程,包括报案、查勘定损等环节,并详细说明了保险公司的定损流程,包括现场查勘定损、远程定损、驻点评估机构的定损等处理方式,如与保险公司有争议可通
生存保险是以被保险人生存到保险单规定的日期为给付条件的人寿保险。生存保险具有较强的储蓄功能,被保险人在一定时期后可以领取一笔保险金,以满足生活等方面的支出需求。死亡保险是指被保险人在保险责任有效期内死亡、保险人给付保险金的一种人身保险。根据保险期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