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晰的问题不仅源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关系的不明确,更是由于所有者层次存在问题。国有企业的产权属于全民所有,全体国民通过委托-代理制的方式将其财产委托给经营者进行经营。如果企业的产权不清晰,委托-代理结构就无法得到规范。而委托-代理结构的不完善会导致责权利的不明确。
国有企业受计划体制的影响,管理机制、经营机制和思想观念都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劳动人事、收入分配、技术进步等方面缺乏有效机制,缺乏活力。国有经济的布局分散、整体素质不高以及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一些传统产业需要进行压缩,一些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需要淘汰。此外,重复建设和资金不足也导致一些企业陷入困境。
存量资产不动、增量资产不足是国企改革的一种措施,旨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然而,存量资产的流动性和资源的有效配置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只有存量资产动起来,国有企业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具备竞争力。
国有企业激励不足是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国企在物质激励方面与外企或民营企业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企业骨干人员的收入差距更为明显。此外,国企经营者只负责盈利而不负责亏损,缺乏真正对国有资产负责任的机制。现有的一些制度缺乏标准,难以在实际中操作和执行。此外,政府决策和企业决策在一些问题上存在混淆,职责无法区分。企业自我约束和风险控制意识不强,制度建设存在漏洞。
目前,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职能主要涉及工资分配方案的制定和人员调配、晋升、培训等。尚未完全按照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对员工进行统一规划。企业培训工作通常与人事部门分离,由业务部门负责短期培训。这种培训多限于岗位培训,短视行为严重。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国家和地方进行了试点工作,以产权改革为关键,以市场经济为依据,取得了一些经验。重点解决了产权改革、政企分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下岗职工再就业、企业家培养等问题。
国有企业初步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理顺了产权关系,逐步培养了职业化企业家,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不断减少,企业拥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企业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初步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一批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壮大。
国有企业掌握着社会总资产中最重要的部分,对关系国计民生、国民经济基础和命脉的部门具有主导作用。国有经济是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是扩大对外开放的中坚力量,建设资金的重要源泉,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基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发展的关键。
尽管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任务尚未完成,目标尚未实现。面临的困难不少,挑战严峻。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工作是艰巨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强调了改革的重要性和指导思想。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同时,要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
国有独资企业是否可以不设董事会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国有独资企业应设立董事会,董事会在企业中具有管理、经营和监督等重要职能。但国有独资公司的子公司可以不设董事会。公司法对国有独资公司进行了专门的解释,并详细规定了董事会的组成、职责和任期等。
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和措施。上世纪中期,国有企业经营困难,国家采取了多项措施拯救国有企业,包括注资、融资、债转股等。虽然央企效益有所好转,但面临垄断地位、财务问题和社会贡献与资源占有不相称等质疑。大多数国有企业仍面临经营困难、产能过剩或政策性亏损等问题
最新国有独资企业的章程范本,包括总则、经营范围、公司注册资本和出资人等方面的规定。企业依照《公司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出资人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特定的权利。同时,规定了公司的经营范围、注册资本及其增减、出资人的权利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