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如果利用职务便利为亲友非法牟利,根据以下情形之一,应当立案追诉:
如果行为导致国家直接经济损失达到十万元以上,应当立案追诉。
如果行为导致亲友非法获利达到二十万元以上,应当立案追诉。
如果行为导致有关单位破产、停业、停产六个月以上,或被吊销许可证和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解散,应当立案追诉。
如果行为导致其他情形下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应当立案追诉。
本罪侵犯的是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财产权益。国有公司、企业以获取财产上的最大利益为目标,通过从事民事活动向国家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国有事业单位虽不以营利为最终目的,但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使用国家拨款从事民事活动,并承担民事责任。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的亲友进行非法经营活动,提供非法便利,导致国家利益受到重大损害。亲友的定义广泛,包括亲戚和朋友,只要行为人为他人进行的非法经营活动提供了便利,即可认定为为亲友进行非法经营活动提供便利。
本罪的主体为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这里的工作人员不仅仅指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而是包括所有工作人员。
本罪在主观上只能由故意构成,并具有非法牟利的目的。即行为人明知自己利用职务便利为亲友进行非法经营活动提供便利是一种背信经营的行为,但为了获取非法利益而故意实施这种行为,过失不构成犯罪。
人民法院不予立案的六种情形,包括违法起诉、涉及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国家安全、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以及不属于人民法院主管的事项。同时,也列举了法院应当立案的五种情形,包括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执行案件以及赔偿申请。
中国刑法规定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特别是对于故意伤害罪和抢劫罪等犯罪,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暂缓起诉作为一种特殊的起诉方式,符合公诉条件但符合一定条件的案件不提起公诉更符合公共利益,同时必须规定缓诉期间和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义务。
消费公益诉讼的界定和法律处理。消费公益诉讼源于罗马法中的公法与私法的划分,包括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提起的狭义公益诉讼和公民等提起的私益诉讼。处理时需区分两种诉讼方式,遵循双轮驱动原则,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和处分权。《解释》规定了公益诉讼和私益诉讼的交叉处
该摘要主要介绍了非法经营罪判决书的内容和相关法律依据。首先,判决书包括被告人的基本情况、辩护人和公诉人的情况。其次,判决书认定了相关事实、理由和适用的法律依据。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