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如果交通肇事者没有财产可以赔偿受害人,受害人可以通过交强险来获得赔偿。交强险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对受害人进行赔偿。如果保险金额不足以赔偿损害,剩余部分由肇事者承担。如果受害人还有人身意外险,也可以通过该保险获得赔偿。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以下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
(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如果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以下情况可以认定为交通肇事的逃逸:
当事人明知发生交通事故,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
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交通事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
当事人有酒后驾车、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
当事人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
当事人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
当事人在接受调查期间逃匿。
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其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
当事人在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的情况下,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是强行离开现场。
以上是关于交通肇事的逃逸认定的情况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可以点击下方按钮咨询,或者到手心律师网咨询专业律师。
轻微交通事故逃逸后的自首及处罚问题。自首者可获从宽处理,但应适度严格掌握。交通肇事后逃逸将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且保险公司通常免赔。若肇事者逃逸导致被害人死亡或严重伤残,将依法以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对于未构成犯罪的逃逸行为,则根据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定性。该行为属于交通肇事罪的一种表现形式,涉及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我国法律规定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刑事处罚,包括不同情形下的不同刑罚。同时,文章还讨论了行为人在不明知肇事情况的情况下继续驾驶车辆的行为界定。
交通事故致人死亡的拘留期限问题。当交通事故导致一人死亡且肇事者承担主要责任时,构成交通肇事罪,最长拘留期限为37天。若造成一人重伤且具备特定情形,如酒后驾驶等,将被定罪处罚。公安机关对被拘留者的处理流程亦有所阐述。
撞车后对方逃逸再返回现场的情况是否属于逃逸行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肇事者在发生交通事故后离开现场是为了寻求帮助并返回现场履行法律责任,不属于逃逸行为。逃逸行为的定义是为逃避法律责任而离开现场并潜逃或藏匿。对于逃逸行为,法律后果包括责任认定、损害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