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道路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如果尚未构成犯罪,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有权对其进行行政处罚。根据具体情况,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并有可能吊销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如果逃逸行为构成犯罪,肇事者将会面临刑事责任的追究。
在交通肇事后,如果肇事者未等待交警到达现场就弃车离开,这种行为应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即使之后投案自首,也不能否定当时的逃逸事实。然而,选择投案自首的行为符合相关规定,虽然不能否定逃逸的性质,但可以考虑对自首情节的认定,法院可根据自首情节来减轻处罚。
交通事故肇事者必须向公安机关报告是其应尽的义务,但并非刑法上规定的自首情节。交通肇事罪是一种特定的罪名,告知义务并不能替代刑法上的自首规定。告知义务适用于一般交通事故,只要发生交通事故,肇事者应向公安机关报告以便及时处理,这是社会公德的表现。对于不构成犯罪的交通肇事者,如果在事发后逃逸并拒不履行告知义务,应按行政处罚程序予以处罚,而不适用刑法的规定。
交通肇事罪在刑法理论和规定中并不存在告知义务,只有自首情节才是法定的从轻情节。因此,告知义务不能取代刑法上的自首规定。行政处罚程序和刑事诉讼程序是两个不同的程序,不能混淆使用。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决不能无视现场情况而逃逸。即使逃逸后良心发现前去自首,也无法消除肇事逃逸的罪名,最多只能从轻处罚。
肇事逃逸构成要件的主观和客观方面。主观方面关注行为人的动机和意识状态,通常是为了逃避抢救义务和责任追究。客观方面则指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包括最高院的《解释》规定的五种情形。此外,文章还讨论了逃逸行为的空间要素,包括是否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
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定性,指出若符合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将被判定为刑事犯罪并可能面临刑罚。判断标准涉及受害人受伤程度和意愿。如构成犯罪,将不能撤诉,但积极赔偿和取得受害人家属谅解可从轻处罚。反之,如不构成犯罪且达成赔偿协议、损害不严重,则不会受到法律
交通肇事被判缓刑的人是否可以考驾照的问题。根据相关规定,在一定情形下,交通肇事被判缓刑的人是不被允许申请机动车驾驶证的,其中包括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构成犯罪、饮酒或醉酒驾驶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等情形。对于此类人群,需要在规定的期限内等待期满后才能重
驾驶机动车在闯红灯后造成交通事故并逃逸的法律责任和刑罚。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逃逸者需承担全部责任,并可能面临交通肇事罪的刑罚,包括有期徒刑或拘役。具体刑罚视事故后果及逃逸者的行为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