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复议程序的限制
行政诉讼结案后,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再进行复议的。行政诉讼由法院受理,而行政复议由行政机关受理。通常情况下,行政复议由原行政机关的上级机关受理,特殊情况下,由本级行政机关受理。如果对诉讼结果不满意,可以再次向上级行政机关提起上诉。
2. 法律依据
根据《行政复议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行政复议机关已经依法受理申请的情况下,或者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下,在法定的行政复议期限内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如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已经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并且法院已经依法受理,就不能再申请行政复议。
1. 法律依据的不同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区别主要在于法律依据的不同。行政复议主要依据《行政复议法》,而行政诉讼主要依据《行政诉讼法》。根据这两部法律的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根据其认为受到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行为侵犯合法权益的情况下,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 受理机关的不同
行政诉讼由法院受理,而行政复议由行政机关受理。如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以根据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根据以上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并依法受理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如果不能出庭,应当委托相应的工作人员代表行政机关出庭。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可以点击下方按钮咨询,或者到手心律师网咨询专业律师。
行政诉讼中原告承担诉讼费的相关规定。包括被起诉的行政行为在诉讼期间的执行问题,法律提供的例外情况,行政案件的诉讼费用标准,以及原告撤诉后的再起诉问题。原告需承担一定费用,且一旦撤诉,通常不能再次以同一事实和理由起诉。如有错误,可通过审判监督程序撤销原
审理前的准备工作和庭审程序。审理前,人民法院需组成合议庭,进行诉状交换、处理管辖异议、审查诉讼文书和调查收集证据等。庭审程序包括开庭准备、开庭审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合议庭评议和宣读判决等阶段。审理第一审行政案件,应在立案起3个月内判决,特殊情况需
行政诉讼的程序。其中,一审包括起诉、受理和审理环节,以”不告不来”为原则,并依据法律和行政法规等审理行政案件。二审中,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可在规定时间内提起上诉。同时,我国还设立了申诉制度,允许当事人对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提出申诉。当事人必须履行判决和
行政案件的再审审查期限及相关程序。根据法律规定,审查期限为六个月,可延长但需院长批准。当事人需提交再审申请书等材料,法院有权要求补充材料和询问当事人。原告在行政诉讼中可申请再审,但需满足新证据、原判决证据伪造、法律文书被撤销或变更、审判人员存在违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