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银行明知是借名贷款还放款,实际审查的银行工作人员容易触犯违法发放贷款罪,承担刑事责任。尚未达到刑事处罚标准的,也将面临相应的行政处罚。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八十六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八十六条规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数额巨大或造成重大损失的,将被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若数额特别巨大或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将被处以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对于违反国家规定向关系人发放贷款的,将按照以上规定从重处罚。单位犯罪的,将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以上规定处罚。关系人的范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相关金融法规确定。
1、银行明知是借名贷款仍发放贷款,应当由实际用款人承担还款责任,名义借款人不用承担还款责任。银行职员在公安机关所做笔录可作为证据采信,相应担保也应认定为无效。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二十五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二十五条规定,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在委托人的授权范围内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若第三人在订立合同时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该合同将直接约束委托人和第三人。但是,若有确切证据证明该合同只约束受托人和第三人的除外。
1、本罪侵犯客体是国家的金融管理制度,具体是国家的贷款管理制度。违法发放贷款罪的对象是贷款,即贷款人对借款人提供的并按约定的利率和期限还本付息的货币资金。贷款既可以是人民币,也可以是外币。若发放的不是贷款,则不能构成违法发放贷款罪。
2、本罪在客观上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玩忽职守或滥用职权,违法发放贷款,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
3、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对于其非法发放贷款行为可能造成的重大损失是出于过失,这种过失一般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至于行为人实施的发放贷款行为本身,则是出于故意。然而,违法发放贷款罪是结果犯,行为人对行为的故意并不影响其对结果的过失。因此,违法发放贷款罪仍属于过失犯罪。
4、本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只能由中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企业集团服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城乡信用合作社及其他经营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以及上述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构成。其他任何单位包括外资金融机构(含外资、中外合资、外资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等)和个人都不能成为本罪主体。
中国法律规定下的高利贷是否违法的问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取缔地下钱庄及打击高利贷行为的通知》,高利贷行为不受法律保护,且超过一定利率标准的借贷将被视为违法。此外,虽然刑法中没有专门针对高利贷的罪名,但若在放贷过程中触犯其他法律规定,相关人员将承担
网上放贷款是否违法的问题。随着《民法典》的生效,相关法规对借贷利率有了更明确的规定。虽然放高利贷暂未明确视为犯罪行为,但某些情况下可能涉嫌犯罪,如套取贷款再高利借出、暴力催债造成伤害等。文章为读者提供了相关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有助于了解网上贷款的法律
连带债务人与共同债务人的区别。连带债务人只在保证合同中承担连带责任,只在担保范围内承担责任;而共同债务人则对所有债务承担责任,包括主合同规定的债务和其他连带义务人的份额。债权人可以要求连带债务人履行债务或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而对于共同债务人,每个
高利贷暴力催收行为的违法性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文章明确指出,暴力催收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并引用了《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征求意见稿)》中的条款,详细列举了非存款类放贷组织和外包机构在进行债务催收时不得从事的行为,包括使用暴力、损害他人名誉财产、干扰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