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细胞,其兴衰对市场经济和国民经济有直接影响。为了使企业更有效率地运行,科学的创新在企业制度中至关重要。企业法律形态作为企业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是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当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新旧企业法律形态相互交叠,未明确提出未来的企业法律形态种类和内部制度设置。因此,研究当今企业法律形态问题,构建学理上的企业法律形态对于未来立法、国有企业改革、市场经济体系构建以及巩固社会主义都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是指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的经营性组织,具有经营性、团体性、持续性和依法设立等特点。而企业法律形态则是指企业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虽然在当今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企业法律形态趋于一致,但其具体的内部差异仍然很大,这取决于国别和时代的不同。
在我国建国后,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产品经济的需要,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期,创立了与一般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企业法律形态,即国有企业(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尽管当时的企业并未获得法人资格,企业运营也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而不是法律手段,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仍然是现今具有法人资格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前身。
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我国允许私营企业存在,并颁布了《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为引进外资和扩大开放,又颁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商独资企业法》。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对企业改革认识的提高,人们发现仅以所有制为基础进行立法并不科学。因此,后来出台了《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
从上述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企业法律形态的构建主要基于所有制、部门和地域的划分。后来才意识到,以财产责任和组织形式为基础进行划分的公司和合伙形式的企业更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然而,以所有制为划分标准的企业形态种类与市场经济并不完全匹配,存在一些缺陷:
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不明晰。
2. 政企不分,企业被视为行政机关的附属物,而不是市场中的“理性人”。
3. 企业缺乏内部良好的运营机制,即法人治理结构不科学。
4. 企业法政出多门,各部门分别立法,不利于法律的统一贯彻实施,也不利于建立统一大市场。
5. 不能与世界企业立法模式相一致,不利于企业走向世界。
6. 使市场准入制度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与产品经济时代的企业法律形态相一致。我国主要采取核准主义的市场准入制度,导致市场准入困难,增加权钱交易。因此,改变企业法律形态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7. 造成不公平竞争,产生“企业形态岐视”现象。
股东代表诉讼的特征,包括救济对象、诉因、诉讼当事人及诉讼效果的特征。股东代表诉讼的救济对象是公司董事、经理等侵害公司权益的人,而非股东个人。其诉因与公司股东个人没有直接的权利义务关系。股东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被告是侵害公司利益的人,而公司本身不是被
(一)公司已取得法人资格。(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仅存于具体的法律关系中,它不同于法人否认说。(四)在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时,直接承担责任的股东应具备公司支配力。(五)只能由公司债权人提出诉请,公司本身或公司股东不得主张,亦不能由法院依职权采用。公司股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指在特定的法律关系中,如果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即公司的实质股东仅有一人,其余股东仅为挂名股东,以符合法定的公司股东的最低人数,应使实质上的
我国沿袭大陆法系说法,即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说。当该一般正义在特定情况下异化为非正义时,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则被用来追究滥用公司人格行为人的法律责任,以维护法的个别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