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股东 > 隐名股东 > 您会用“干股”吗,“干股”的法律风险

您会用“干股”吗,“干股”的法律风险

时间:2025-02-08 浏览:1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4960
干股是指未出资而获得的股份,但其实干股并不是指真正的股份,而应该指假设这个人拥有这么多的股份,并按照相应比例分取红利。干股的概念往往存在于民间,特别是私营企业。下面就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相关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什么是干股

干股是指未出资而获得的股份,但其实干股并不是指真正的股份,而应该指假设这个人拥有这么多的股份,并按照相应比例分取红利。干股是俗语,而非法言,也叫红股、技术股、贡献股等。

干股的特点

(1)干股依协议取得,而非依出资取得。

(2)具有赠与的表象,具有激励作用。

(3)干股股东的股东资格受赠与协议的制约,或有不确定性。

(4)干股股东权利受到制约,如通常仅享有分红权而不享有其他股东权利,转让受到限制等。

干股的表现形式

在公司运营实务中,干股表现形式千万种,主要有:

(1)权力干股

公司或者股东无偿送给掌握某种公共权力的人股份。

(2)管理干股

公司或者股东无偿送给公司管理者股份。

(3)技术干股

公司或者股东无偿送给公司技术骨干或某种技术诀窍掌握者股份。

(4)信息干股

公司或者股东无偿送给为公司提供经营信息的人股份。

(5)员工干股

公司无偿送给公司员工的股份。

(6)亲友干股

公司股东无偿送给其亲友的股份。

干股虽无需缴纳出资,但其一般以管理投入、技术投入、劳务投入、信息投入等无形投入为对价。

干股的法律风险

(1)未签署干股协议,各方权利、义务无法确定导致履行难

干股的概念往往存在于管理不够规范的私营企业。私企的设立者或股东在给予干股的时候,有的会签署一些协议,有的没有。干股协议是固定各方权利、义务的法律文本,也是履行的法律依据,在没有干股协议的情况下,未来的履行将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2)未登记的干股持有者收益权难保障

有些干股持有者既未出资,也未进行工商形式登记,且不享有公司经营、决策等权利,其法律后果是收益权随时可能被终止,法律无法以股东资格去保护其取得收益的权利。

(3)登记干股持有者在法律意义上,对外仍需承担责任

基于内部协议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的原则,干股持有者持有该公司股权的情况一旦被工商部门登记,则具有对外公示的法律效力。此时,即使公司内部有证据证明该干股持有者不对外承担责任,他也不能免除其对外的责任。

(4)未约定干股退出机制,导致退出僵局

未约定股权退出机制,可能导致其在退出公司时不愿意退出股权,或者对于股权退出时间、方式、形式等存有争议,导致股权不能顺利退出,影响其他股东的权益和公司稳定。因此,建议在签订干股协议时,设置附条件退出机制,如将股权退出与劳动关系、对公司的奉献挂钩等,并明确约定退出的时间、价格、方式等内容。

签订干股协议需注意的问题

(1)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尽量将前提条件、各方权利义务、履行方式等在协议中明确约定。

(2)对赠与人来说,可以在协议中限制干股持有者的权利,如限制股份转让权利、限制表决权(如不享有投票权利)、限制分红权、限制优先认股权等。

(3)干股与持有者身份绑定(如与劳动关系挂钩),设置明确、可操作的干股退出条款。

(4)设置具体、可操作的违约责任条款。如具体金额的违约金、固定比例的违约金以及违约金的支付方式等。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股权融资的特点

    股权融资的特点和优势。股权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增资方式引进新股东,筹集资金无需还本付息,股权融资建立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助于降低经营风险。相比证券市场中的公开市场,股权融资在信息公开性和资金价格的竞争性方面有一定优势。同时,借贷者在企业股权结构中占有较大

  • 隐名股东协议的无效情形

    隐名股东协议的各种无效情形。协议的有效性取决于是否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或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隐名股东与名义股东间需签订书面协议明确权利义务。对外公示方面,隐名股东要变更股东身份并对外公示,需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合同效力方面,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间的

  • 对隐名股东权利的保护

    隐名股东权利的保护问题。对于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间的股权行使和利润分配,应依据双方约定及真实意思表示处理纠纷。在显名股东无权处分股权时,第三人若善意取得股权,实际出资人不能主张处分行为无效。但如第三人明知显名股东非真实股权人,实际出资人可主张处分行为无

  • 汽车销售合同中的常见陷阱

    汽车销售合同中常见的陷阱。这些陷阱包括合同条文缺失、双方违约责任不对等、质量问题只修不赔、汽车所有权转移条件设置不合理、滥用“不可抗力”条款、特别约定加大消费者风险、定金等概念混用、验收后不得拒收车辆、合同最终解释权归经营企业以及合同内容表述有歧义等

  • 征地拆迁怎么解决
  • 海南企业退伙财产纠纷怎么找律师?
  • 水库搬迁人头补偿标准2024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