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名股东是否享有股东权益是基于对公司履行出资义务的考量。实际上,挂名股东并未实际出资,因此他们无法享有基于出资而产生的股东权利,包括公司知情权、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转让出资权以及收益权等。
然而,在公司资不抵债的情况下,挂名股东的身份已经向社会公示。这意味着,私下借名行为无法对抗善意第三人。因此,挂名股东不仅无法享有股东权益,还存在着在其出资范围内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法律风险。
挂名股东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两种:
1. 被借名而挂名的股东:这种形式根据实际出资人借名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实际出资人为了规避法律限制,由于自身身份受到相关法规和政策的限制,不宜公开身份,因此借用他人的身份设立公司。另一种情况是实际出资人出于其他原因不愿公开身份,因此选择借用他人的名义开设公司。在实践中,被借名者通常是与实际出资人有亲属关系、朋友关系或在管理、产权等方面有关联的自然人或法人单位。
2. 约定挂名的股东:这种形式主要出现在股权转让过程中。为了规避税收、对股东人数的限制以及其他法律规定等原因,双方约定在股权转让后不办理工商登记手续,从而在公司章程、工商登记材料和股东名册上,转让方成为挂名股东。虽然受让方没有具备股东资格的形式要件,但却具备参与公司治理、收取资本收益等股东资格的实质要件。
股权转让协议的细节。甲方将其在公司拥有的股权全部转让给乙方,得到了公司股东会的批准。协议中强调了风险的防范,包括审查转让方的股东资格和合作对象的审查。股权转让价格和支付方式也被详细规定。甲方声明其转让股权的唯一所有权,并已经履行了公司注册资本的出资义
隐名股东的法律风险防范策略。针对隐名投资易产生的弊端,如投资利益无法得到法律保护等,提出了多种防范措施。包括签订有效的隐名投资协议和代持股协议,选择担任公司法人代表,采用印章加签名形式预留印鉴等。同时,明确员工对股东身份的认知并留有书面记录的投资过程
如何确定隐名股东身份的问题。对于公司内部争议,依据合同法规则处理,依据当事人约定认定股东资格;公司外部争议则遵循公示主义和外观主义原则。股东身份的认定包括形式特征和实质特征,前者涉及公司章程、登记文件和股东名册等,后者关注实际出资、权利享有等。实际出
与解决其他纷争一样,坦诚、友好协商应是化解股东权益纠纷的最佳方式,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应该将宝贵的时间用在事业的拓展上,而且以协商方式化解纠纷通常还能保全事业。以协商方式解决股东纠纷时,不仅要解决已经出现的纠纷,还要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对可能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