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名股东是否享有股东权益是基于对公司履行出资义务的考量。实际上,挂名股东并未实际出资,因此他们无法享有基于出资而产生的股东权利,包括公司知情权、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转让出资权以及收益权等。
然而,在公司资不抵债的情况下,挂名股东的身份已经向社会公示。这意味着,私下借名行为无法对抗善意第三人。因此,挂名股东不仅无法享有股东权益,还存在着在其出资范围内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法律风险。
挂名股东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两种:
1. 被借名而挂名的股东:这种形式根据实际出资人借名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实际出资人为了规避法律限制,由于自身身份受到相关法规和政策的限制,不宜公开身份,因此借用他人的身份设立公司。另一种情况是实际出资人出于其他原因不愿公开身份,因此选择借用他人的名义开设公司。在实践中,被借名者通常是与实际出资人有亲属关系、朋友关系或在管理、产权等方面有关联的自然人或法人单位。
2. 约定挂名的股东:这种形式主要出现在股权转让过程中。为了规避税收、对股东人数的限制以及其他法律规定等原因,双方约定在股权转让后不办理工商登记手续,从而在公司章程、工商登记材料和股东名册上,转让方成为挂名股东。虽然受让方没有具备股东资格的形式要件,但却具备参与公司治理、收取资本收益等股东资格的实质要件。
显名股东如何变更为隐名股东的法律问题,涉及《公司法解释(三)》第25条第3款等法条的解释和案例评析。文章指出,实际出资人想要变更股东身份、办理公司登记机关的登记等,必须得到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的同意。在没有得到同意的情况下,不能直接适用反对解释,即使
原始股与干股的区别。原始股是公司在上市前发行的股票,投资者通过购买可获得公司管理和决策权,有机会获得高额回报。而干股则是特定个体虽未出资,但被视为持有股份并参与分红。干股的权利和义务由赠股协议确定,其资格确认以协议为准。如果干股存在瑕疵,股份的受让人
隐名股东的定义、与显名股东的权利和义务差异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隐名股东是实际投资人,通过委托他人代持股权的方式参与投资。他们需要遵守资本维持和不变的原则,不得抽回资金,逃避风险和责任。如果公司股东有出资不足等行为,名义出资人需承担责任,可以向实际出资
确认公司股东资格的原则和依据。形式化证据优先适用,包括公司章程、工商登记等;实质性证据指投资者出资行为相关证明。公司章程是判定股东身份的主要法律依据。工商登记并非股东资格取得的必要条件,仅具有宣示和公示意义。股东名册是证权文件而非设权文件,对抗公司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