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股东 > 隐名股东 > 隐名股东代持股协议无效的情况

隐名股东代持股协议无效的情况

时间:2024-06-19 浏览:3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5022
在我国,隐名股东是普遍存在的,出资人之所以做隐名股东,可能是想规避法律方面的问题。隐名股东会有承担很多经济的风险,为了降低这些风险,可能会和显名股东之间签订一份代持股的协议,那么这份协议法律效力怎样?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进行分析。

股权代持协议可能被认定无效情形

一、欺诈、胁迫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若一方通过欺诈或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则该合同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二、恶意串通

若合同双方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方利益,则该合同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三、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若合同一方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则该合同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若合同内容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则该合同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五、违反强制性规定

若合同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则该合同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相关知识:实际出资人可能面对的几个风险

1、显名股东拒不转交投资收益

作为实际出资人的隐名股东,面临着显名股东拒不转交投资收益的风险。隐名股东投资的目的通常是为了获取投资收益,在股权代持协议中会约定有关转交投资收益的事项。然而,如果显名股东受到投资收益的诱惑,可能会违反协议约定,拒不转交收益。

2、未经隐名股东同意擅自处分股权

作为公司法律文件中实际记载的股权所有人,显名股东对外享有与该部分股权相关的一切权利。然而,对内而言,显名股东应受制于隐名股东,并在作出重大处分决定之前向隐名股东汇报并获得其同意。然而,对外来说,他人并不知晓该部分股权的真实所有人,只能依据公示的法律文件来认定。因此,当显名股东为谋取利益而故意擅自转让、质押该部分股权时,实际出资人的利益可能无法得到保障。

3、未经隐名股东同意滥用股东权利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公司股东享有股份转让权、资产收益权、股东会临时召集请求权或自行召集权、参与重大决策权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公司剩余财产分配权等。这些权利赋予股东对公司的控制。然而,如果显名股东有意侵害隐名股东利益,并在未经得隐名股东同意的情况下滥用这些权利,将给隐名股东带来极大的损失。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隐名股东协议的无效情形

    隐名股东协议的各种无效情形。协议的有效性取决于是否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或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隐名股东与名义股东间需签订书面协议明确权利义务。对外公示方面,隐名股东要变更股东身份并对外公示,需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合同效力方面,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间的

  • 隐名股东的股东权怎样确认

    隐名股东的股东权确认问题。隐名股东与名义股东之间的协议合法有效并得到双方认可,同时隐名股东参与公司经营并得到半数以上股东同意和认可,是确认隐名股东身份的关键。即使隐名股东未参与经营管理,其股东权益也应受法律保护。

  • 隐名股东的权利保护

    隐名股东的权利保护及其限制。隐名股东的权利保护包括投资收益认可、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和追偿权。其权利也存在一些限制,如成为显名股东的条件、对外不得具有股东身份和对显名股东的赔偿义务。为防范和保护隐名股东的利益,可以采取签订代持股协议、选择信任的人担任法人

  • 隐名股东的公证要求

    隐名股东与挂名股东签订股权代持协议时公证的必要性,以及公证的法律效力和一般程序。公证可以增强协议的法律效力并减少纠纷。法律效力包括法定证据效力、强制执行效力和法律行为成立要件。公证程序包括申请、受理和审查等环节。

  • 如何确定隐名股东身份
  • 代持股协议的法律风险有哪些
  • 成为隐名股东具有哪些法律风险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