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股东 > 隐名股东 > 隐名股东代持股协议无效的情况

隐名股东代持股协议无效的情况

时间:2024-06-19 浏览:1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5022
在我国,隐名股东是普遍存在的,出资人之所以做隐名股东,可能是想规避法律方面的问题。隐名股东会有承担很多经济的风险,为了降低这些风险,可能会和显名股东之间签订一份代持股的协议,那么这份协议法律效力怎样?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进行分析。

股权代持协议可能被认定无效情形

一、欺诈、胁迫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若一方通过欺诈或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则该合同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二、恶意串通

若合同双方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方利益,则该合同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三、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若合同一方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则该合同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若合同内容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则该合同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五、违反强制性规定

若合同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则该合同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相关知识:实际出资人可能面对的几个风险

1、显名股东拒不转交投资收益

作为实际出资人的隐名股东,面临着显名股东拒不转交投资收益的风险。隐名股东投资的目的通常是为了获取投资收益,在股权代持协议中会约定有关转交投资收益的事项。然而,如果显名股东受到投资收益的诱惑,可能会违反协议约定,拒不转交收益。

2、未经隐名股东同意擅自处分股权

作为公司法律文件中实际记载的股权所有人,显名股东对外享有与该部分股权相关的一切权利。然而,对内而言,显名股东应受制于隐名股东,并在作出重大处分决定之前向隐名股东汇报并获得其同意。然而,对外来说,他人并不知晓该部分股权的真实所有人,只能依据公示的法律文件来认定。因此,当显名股东为谋取利益而故意擅自转让、质押该部分股权时,实际出资人的利益可能无法得到保障。

3、未经隐名股东同意滥用股东权利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公司股东享有股份转让权、资产收益权、股东会临时召集请求权或自行召集权、参与重大决策权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公司剩余财产分配权等。这些权利赋予股东对公司的控制。然而,如果显名股东有意侵害隐名股东利益,并在未经得隐名股东同意的情况下滥用这些权利,将给隐名股东带来极大的损失。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对隐名股东权利的保护

    隐名股东权利的保护问题。对于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间的股权行使和利润分配,应依据双方约定及真实意思表示处理纠纷。在显名股东无权处分股权时,第三人若善意取得股权,实际出资人不能主张处分行为无效。但如第三人明知显名股东非真实股权人,实际出资人可主张处分行为无

  • 代持股份是否合法

    合法,股权代持又称委托持股、隐名投资或假名出资,是指实际出资人与他人约定,以他人名义代实际出资人履行股东权利义务的一种股权或股份处置方式。在此种情况下,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之间往往仅通过一纸协议确定存在代为持有股权或股份的事实。当代持股人出现其他不

  • 隐名股东的退出协议书什么情况下无效

    此时,易发生隐名股东要求确认股东资格或单纯要求返还投资款或要求实际转让股权或股份股份,获得转让款及股东权益落实,对公司经营管理决策提出独立主张的纠纷。

  • 若隐名股东协议包含违法条款,其对合同双方是否还具有约束力

    但如果显名股东与隐名股东属于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其他违反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的情形,则该协议就是无效的。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之间签订的协议对公司以外的第三人不产生效力。

  • 隐名股东转让股权,显名股东是否具有优先购买权
  • 隐名股东权利义务
  • 法院如何确认挂名股东的股东资格问题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