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间歇性精神病患者,是否可以离婚?答案是可以的,最高人民法院《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一》中明确了几种视为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其中第三条就规定了夫妻一方如果患有精神病的,另一方可以起诉离婚,具体如下:
1、婚前隐瞒精神病,婚后经治不愈
患有精神病的一方为了能够稳定婚姻达到婚姻成立的目的,向对方隐瞒了自己的病情。
在结婚后患病,致使另一方知道了对方病情。
犯病方在治疗后未得到明显控制,而且可能会更加严重。
2、婚前知道对方患有精神病而与其结婚
即一方婚前患有精神病且另一方也知晓其病情的,在明知对方患有精神病的情况下还有与其登记结婚。
3、一方在夫妻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患精神病且久治不愈的
即一方婚姻并没有精神病,但在结婚之后突然得病,发病方经过治疗后病情无法控制而且经医院诊断其精神病再也无法治愈的。
只要符合以上三种情况中的一种,就可以到法院起诉离婚或者双方协议离婚。
在审判实践中,法院会如何判决?
未患病方向法院起诉离婚,患病方为被告人,法院在诉讼中为被告指定代理人,当事人之间是否离婚,由法院根据双方当事人的婚姻状况和相关法律规定来判决,被指定的代理人无权替被告作出是否同意离婚的表示。
婚前隐瞒了病情,婚后经治不愈,应做好工作,准予离婚;原来夫妻感情比较好,结婚多年,生育子女的,应指出夫妻间有相互扶助的义务,做好思想工作,以不离为宜。
如确系久治不愈,事实证明夫妻关系已无法再维持下去的,经对方、亲属以及有关单位安排好病患者的生活、医疗、等问题后,可准予离婚。
精神病患者通常无经济来源,生活无法保障,作为非患病方在离婚时,应在财产分割以及经济扶助上给予一定的帮助,这不仅是人道主义倡导的,也是社会公序良俗所鼓励的。
在实践中,法院也常常会判决非患病方给予患病方一定的经济补偿,而补偿的数额,应根据当地的经济水平以及一方的收入、家庭经济状况、子女负担等各方面综合考虑而定。
债务人在债务未到期时提前还款的利息支付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债权人应接受提前还款,但债务人需按照实际借款期间支付利息。案例显示,除另有约定外,借款期限内的利息不因提前还款而免除。解决方法为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按合同期限支付利息。
债务清偿与债权人权利方面的问题,主要关注债权人对非法人财产的分配申请。法律明确规定自然人应承担自己的债务,债权人可要求分配债务人的财产清偿债务。同时,涉及民事诉讼中采取的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非法拘禁或私自扣押他人财产的行为将受到法律制裁。
关于借款抵押纠纷中债权人行使抵押权的法律途径。文中介绍了借款合同与抵押合同的有效性,指出债务人未按约定还款的违约行为,并阐述了债权人行使抵押权的合法依据。同时,还说明了债权人可以通过协商、起诉或仲裁等方式行使抵押权。律师建议债权人在行使抵押权时应遵循
债务人无偿赠与财产行为的法律后果。债务人此举旨在逃避债务,损害债权人利益,属违法行为。债权人可依法行使撤销权,向法院请求撤销财产赠与行为,并申请财产保全,提起民事诉讼,以保护自身债权安全。行使撤销权的条件和程序,以及撤销权的期限也进行了详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