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代持涉及三种不同的法律关系:实际股东与名义股东之间的关系,实际股东、名义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关系,以及实际股东、名义股东与第三方之间的关系。
只要代持股份合同真实有效,就受到法律保护。然而,近年来代持股份引发了名义持股人和实际持股人之间的诸多争议。目前,法律对于代持股份的界定仍然模糊,因此,在签订代持股份合同时最好咨询专业律师或法学专家。
代持股份涉及以下法律风险:
工商管理部门登记的股东是受委托的代持股人,而不是真正的出资人。如果股权证和工商登记文件都显示代持股人的身份,当代持股人无法偿还其他债务时,法院和其他有权机关可以依法查封这些股权,并将其用于偿还代持股人的债务。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出资人只能依据代持股份协议向代持股人主张赔偿责任。
如果代持股人意外离世,其名下的股权将成为继承人争夺的财产。委托人不得不卷入这场遗产继承的纠纷中,才能顺利取回自己的财产权。
一些真实的出资人并不参与公司的经营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代持股人行使出资人的股东权利,包括经营管理权、表决权、分红权、增资优先权、剩余财产分配权等。这带来了道德风险,因为真实出资人很难控制代持股人的股份转让和质押行为。因此,即使公司前景看好,利益巨大,出资人也应避免参与无法实际控制的出资权益。
代持股份形式的投资和交易是下策,特别是在拟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中。由于增加了证监会等法定监管机构的监督,这样的法律风险会进一步加大。因此,建议投资者除非别无选择,否则不要轻易选择代持股份的形式进行投资。
股权转让的详细协议。甲方将所持有的某公司股权以特定价格转让给乙方,并规定了转让款的支付方式。双方需办理工商登记手续,并约定了股权交付的时间和条件。同时,合同详细说明了保证事项、合同的变更与解除情况、争议解决方式等相关内容。
我国《公司法》关于股东担保的规定。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提供担保需遵守特定程序,涉及担保金额不得超过公司章程规定的限额。公司为公司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时,必须经过股东会或股东大会的决议,且受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不得参与表决。违反规定者需承担赔偿责任
股东出资不到位的法律责任及其依据。公司法规定,股东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导致公司债务无法清偿的,需承担补充赔偿责任。股东承担补充赔偿责任需满足两个要件: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以及公司存在不能清偿的债务。此外,公司法还规定了股东出资不足的其他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隐名股东的股东权利能不能通过实际出资以及代持股协议来确认。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