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之间订立的股权代持协议在法律上是合法有效的。根据该条款,如果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之间对该合同的效力发生争议,除非符合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情形,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有效。
此外,如果实际出资人以已实际履行出资义务为由主张权利,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而如果名义股东以公司股东名册记载、公司登记机关登记为由否认实际出资人的权利,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同样,如果实际出资人未经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同意,并请求公司变更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记载于股东名册、记载于公司章程并办理公司登记机关登记,人民法院也不予支持。
由于名义股东在工商部门的登记信息中被认定为公司的唯一合法股东,因此股权代持协议无法对抗名义股东与第三人之间的法律行为。如果第三人基于对工商登记信息的信任而与名义股东进行股权转让或质押等法律行为,实际出资人无法以股权代持协议来对抗第三人并要求将其法律行为视为无效。
在股权代持结构下,股份登记在名义股东名下,从法律上来看,这些股份属于名义股东的财产。因此,如果名义股东的债权人获得法院生效判决,有可能提出针对名义股东的股权执行请求。在这种情况下,实际出资人无法以其身份为实际出资人对抗债权人的执行请求,这带来了很大的法律风险。
名义股东可能违反诚实信用原则,不按照股权代持协议的约定配合实际出资人管理控制公司。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实际出资人并非公司股东,无法直接控制公司,必须先通过诉讼起诉名义股东并获得过半数股东同意,才能成为登记股东。然而,诉讼过程漫长且风险难以完全避免。
为了规避股权代持中的法律风险,名义股东与实际出资人在签订股权代持协议的同时,应当签订名义股东向实际出资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并将名义股东名下的股权质押给实际出资人,并办理股权质押的工商登记。这样,实际出资人在法律上占有并锁定了由名义股东代持的股权。
名义股东将代持股权质押给实际出资人后,名义股东处分代持股权的权利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根据法律规定,质押期间无法撤销质押,因此股权无法完成转让登记。通过质押代持股权的方式,可以避免名义股东在代持期间恶意转让实际出资人的股权。然而,如果名义股东与善意受让人之间存在股权转让协议,该协议仍然有效,名义股东因无法过户而向善意第三人承担违约责任。
名义股东将代持股权质押给实际出资人后,名义股东的债权人可能会对名义股东的股权进行强制执行。然而,根据《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的规定,已设定质押的股权可以被法院查封,但在执行中必须优先满足质权人的受偿权利。因此,实际出资人可以行使股权质押的物权,并事先与名义股东就以股权抵偿实际出资人的债权达成协议并公证,同时名义出资人不可撤销地委托实际出资人指定的受托人办理股权过户。这样,实际出资人就可以避免漫长且不确定的诉讼过程。
根据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的规定,如果名义股东不承认股权代持协议且不配合实际出资人控制公司,实际控制人只有通过诉讼起诉名义股东并在征得过半数股东同意后,才能成为登记股东。然而,诉讼过程漫长且风险难以完全避免。因此,只有在名义股东将代持股权质押给实际出资人后,并且事先与名义股东就以股权抵偿实际出资人的债权达成协议(其他股东放弃优先购买权并同意名义股东以股权抵债),并且名义出资人不可撤销地委托实际出资人指定的受托人办理股权过户(需要公证),实际出资人才可以避免漫长且不确定的确权诉讼过程,直接向有管辖权的法院申请执行或向工商部门申请股权过户。
综上所述,股权代持存在不可避免的法律风险。只有通过股权质押的方式,实际出资人才能有效控制股权代持的法律风险。
合伙财产的共有形态,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支持将合伙财产视为共同共有的观点,认为这符合合伙的本质和目的,有利于增强合伙的团体性并减少个人色彩。按份共有的形式不适合合伙企业,因为它可能导致合伙人任意转让其在合伙中的份额,破坏互信关系并导致企业解散。合伙财
商法与公司法、合同法的关系。商法包括公司法、保险法等,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商法是组织法和行为法的结合,调整商事关系中的商事组织关系和商事交易关系。商人包括个体工商户等类型的企业法人,商行为则以营利性营业为目的。商法与民法、经济法各有
民法通则及司法解释中关于个人合伙的规定。个人合伙是根据协议由多个公民共同经营、共同劳动的合作关系。合伙协议应包含出资、盈余分配、债务承担等事项。合伙人投入的财产共同管理和使用,合伙债务由合伙人按约定方式承担。在民事诉讼中,个人合伙以核准登记的字号为诉
合伙财产的范围和分类,包括全体合伙人的出资和以合伙企业名义取得的收益等。合伙人出资后对其出资部分的财产权利受到限制,出资部分作为合伙企业的财产由全体合伙人共同管理和使用。合伙企业的财产由全体合伙人共同共有,包括合伙经营积累的财产。合伙财产的归属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