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四条的规定,犯虚假诉讼罪的个人将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的处罚。情节严重的,将受到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对于单位犯罪的,将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进行处罚。
如果虚假诉讼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将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进行定罪从重处罚。
如果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与他人共同实施虚假诉讼行为,并同时构成其他犯罪,将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进行定罪从重处罚。
1. 客体要件
虚假诉讼行为人侵害的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而不是诉讼相对方的权益。
2. 客观要件
虚假诉讼是指民事诉讼的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合谋编制虚假事实和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利用法院的审判权、执行权,非法侵占或损害国家、集体、公民的财产或权益的诉讼行为。
3. 主体要件
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单位或个人。
4. 主观要件
主观上只能是故意。
1. 造成他人经济损失一百万元以上的。
2. 严重干扰正常司法活动或者严重损害司法公信力的。
3. 致使义务人自动履行生效裁判文书确定的财产给付义务或者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财产权益,数额达到一百万元以上的。
4. 致使他人债权无法实现,数额达到一百万元以上的。
5. 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数额达到十万元以上的。
6. 致使他人因为不执行人民法院基于捏造的事实作出的判决、裁定,被采取刑事拘留、逮捕措施或者受到刑事追究的。
7. 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普通民众遇到纠纷往往会通过诉讼的法律程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一些司法人员为了谋取私利,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采用虚假、伪造的证据来虚假诉讼,直接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司法秩序。这种行为构成了虚假诉讼罪,行为人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单位犯罪的双重处罚制度,其中单位被处以罚金,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可能面临个人犯罪的相同或较轻刑罚。在某些情况下,刑法也规定了单一处罚制度,仅对自然人进行处罚。如何确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对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有重要意义
单位犯罪的具体特征和认定,包括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的认定及其责任情形。对于单位犯罪,除了对单位判处罚金外,还应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指在单位犯罪中起主要决策作用的人员,包括决策者及负有不可推卸责
个人独资企业是否构成单位犯罪的问题。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个人独资企业不符合构成单位犯罪的条件,因为无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刑法中的单位犯罪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等,而个人独资企业并不在此范围内。同时,刑法采用了单位犯罪的概念,而没有采用法人犯罪的说
虚假诉讼罪立案首先是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进行初审后,判断为确实是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的,应当予以立案。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