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四条的规定,犯虚假诉讼罪的个人将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的处罚。情节严重的,将受到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对于单位犯罪的,将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进行处罚。
如果虚假诉讼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将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进行定罪从重处罚。
如果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与他人共同实施虚假诉讼行为,并同时构成其他犯罪,将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进行定罪从重处罚。
1. 客体要件
虚假诉讼行为人侵害的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而不是诉讼相对方的权益。
2. 客观要件
虚假诉讼是指民事诉讼的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合谋编制虚假事实和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利用法院的审判权、执行权,非法侵占或损害国家、集体、公民的财产或权益的诉讼行为。
3. 主体要件
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单位或个人。
4. 主观要件
主观上只能是故意。
1. 造成他人经济损失一百万元以上的。
2. 严重干扰正常司法活动或者严重损害司法公信力的。
3. 致使义务人自动履行生效裁判文书确定的财产给付义务或者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财产权益,数额达到一百万元以上的。
4. 致使他人债权无法实现,数额达到一百万元以上的。
5. 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数额达到十万元以上的。
6. 致使他人因为不执行人民法院基于捏造的事实作出的判决、裁定,被采取刑事拘留、逮捕措施或者受到刑事追究的。
7. 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普通民众遇到纠纷往往会通过诉讼的法律程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一些司法人员为了谋取私利,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采用虚假、伪造的证据来虚假诉讼,直接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司法秩序。这种行为构成了虚假诉讼罪,行为人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单位犯罪案的审理程序及注意事项。文章介绍了审理单位犯罪案的基本原则和适用法律,以及审查起诉书中的必要信息。同时,强调了诉讼代表人的资格要求和出庭义务,被告单位的诉讼代表人享有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此外,文章还提到了追缴或扣押、冻结违法所得
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的区分标准,包括决策机构的决定和单位利益、行为是否以单位名义实施以及行为与单位业务活动的相关性。单位犯罪需符合单位决策程序,犯罪后的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个人犯罪则多为了个人谋利。明确区分单位犯罪和自然人犯罪在司法实务中非常重要,因为
单位犯罪与个人以单位名义进行犯罪的界定。个人以单位名义犯罪不构成单位犯罪,应按照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处理。法律依据为相关法律解释的第二条和第三条。个人为犯罪活动设立的公司等企业,不以单位犯罪论处;个人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
单位犯罪的定义和主体,以及单位犯罪的民事责任问题。文章指出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团体等,单位犯罪的民事责任适用于这些单位。单位犯罪需承担民事责任,其责任范围需综合考虑单位的意志和相关责任人员的行为。在追究单位犯罪的民事责任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