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煽动群众暴力抗拒国家的法律法规实施的处罚:行为人构成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既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一般是指:妨碍了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所煽动的暴力行为导致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的。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七十八条,
煽动群众暴力抗拒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客观上表现为煽动群众暴力抗拒法律、行政法规实施,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所谓煽动,是指以鼓动性言词或文字劝诱、引导、促使他人去实施犯罪活动,煽动的内容必须是暴力抗拒国家的法律实施,煽动的对象必须是群众。如果煽动群众以和平方式如沉默的方式抗拒法律实施,不构成本罪。群众一般是指三人以上,既可以是守法公民,也可以是违法犯罪分子。本罪属于行为犯,只要行为人将暴力抗拒法律实施这一特定的煽动内容,在煽动的形式灌输给了群众,不管被煽动的群众是否付诸实施了,均构成本罪。
1、煽动群众,只要存在有暴力抗拒执法的行为,都构成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在法定上基准刑为三年以下。该罪被侵犯的客体是在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下实施的秩序,在客观上表现为煽动群众暴力抵触国家的法律,以及其他行政法规的实施。
2、煽动群众暴力抗拒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当代的社会,通过相关的方式煽动人民群众通过暴力方式抗拒法律的实施,将会构成违法犯罪的活动,如果因为这种活动已经导致造成严重的后果,将会按照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处罚,并且已经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秩序。但是具体判刑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来做出量刑。
合同诈骗罪的既遂与未遂的认定标准。根据我国刑法理论,确认犯罪是否既遂以是否具备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为标准。合同诈骗罪也存在未遂形态,区分既遂与未遂的根本标志是行为人是否实际获得对方当事人财物。若行为人已非法占有他人财物并造成被骗人错误认识,则为既遂
毒品运输途中的犯罪行为在刑法中的定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无论毒品在运输途中的哪个阶段,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都属于犯罪行为,并需追究刑事责任和刑事处罚。文章详细阐述了不同情况下犯罪行为的处罚规定,包括单位犯罪和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
滥用职权罪和徇私舞弊罪的性质和刑罚。滥用职权罪是刑事犯罪行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若滥用职权导致重大损失,将面临不同程度的刑罚,包括有期徒刑和拘役等。徇私舞弊罪同样受到法律制裁,根据情节严重程度,犯罪嫌疑人也会受到相应处罚。此外,还有其他相关法律进行具体
投毒送医院是否构成犯罪中止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知识和规定,犯罪中止需满足自动放弃犯罪和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条件。投毒送医院的行为不符合这些条件,因此不构成犯罪中止,而是构成故意杀人罪,应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