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罪是一种犯罪行为,属于过失危害公共安全的范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对交通肇事罪的量刑分为三个档次:
交通肇事罪的量刑起点是3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若交通肇事后逃逸或存在其他特别恶劣的情节,则判处3年到7年的有期徒刑。
若因为行为人逃逸而导致受害人死亡,则刑期可达到7年以上的有期徒刑。
根据法律规定,交通肇事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构成交通肇事罪:
(1) 致使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并负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的。
(2) 死亡三人以上,并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3) 造成公共或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并且无能力赔偿三十万元以上的。
(4) 致一人以上重伤,并负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并具有酒驾、毒驾、无证驾驶、驾驶不安全车辆、无牌驾驶、超载驾驶或逃逸的。
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并负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并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将被定罪处罚:
(1) 酒后或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
(2) 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
(3) 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4) 明知是无牌证或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5) 严重超载驾驶的。
(6) 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
根据法律规定,行为人的过失行为必须造成重大事故,即致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才能构成交通肇事罪。这一点是区分交通肇事罪与一般交通事故的主要标准。如果行为人的过失行为未造成上述危害后果,就不构成犯罪,而应由有关主管部门处理交通事故。
交通肇事罪中的举证责任分担问题。对于机动车之间的交通事故,举证责任是均等的;而对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或行人之间的交通事故,非机动车或行人的举证责任采取倒置原则。文章还介绍了交通肇事罪的量刑标准。
犯罪既遂的处罚方式,概述了学界对犯罪既遂标准的争议及司法实践中的认定标准。法律规定犯罪未遂是已着手实行犯罪但因意志以外原因未能完成的形态。在认定犯罪既遂时,应以“犯罪构成要件要素齐备说”为标准,同时考虑犯罪事实和刑事政策。
定罪数额对既遂标准的影响,指出其并不产生直接影响,处理既遂犯罪时应依据刑法分则中具体犯罪条文规定的法定刑幅度进行处罚。同时,对于不同危害程度的既遂犯应区别对待,并考虑同时存在其他宽严处罚情节的情况。
《刑法》中关于“以下有期徒刑”的定义。根据规定,使用“以上、以下、以内”的概念来表示刑罚的数量范围,因此“以下有期徒刑”包括了x年以内的所有刑罚。总结来说,有期徒刑是包括具体年限以内的刑期。